【火炬傳遞】宜昌:躺在水壩的邊緣
路燈下一些孩子做作業背課文。李主席好奇,過去詢問,孩子們回答:家里停電。李主席又問:經常停電嗎?孩子又答:經常。李主席納悶:葛洲壩都發電了,宜昌怎么還停電?
責任編輯:老黃
宜昌市的圣火傳遞是專門有一站三峽大壩的,從三峽高速專用公路到三峽壩區,在我來到宜昌的時候,公路已經封鎖,進出需要通行證,而與之相近的葛洲壩電站作為重點接待單位,也謝絕參觀。三峽壩區的火炬接力是對這個超大型工程的一次褒獎,雖然從建造開始,它充滿爭議,1992年三峽大壩建設再次被啟動的時候,在七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這在人大表決時并不常見。
6月1日的宜昌火炬接力行程安排對這個城市來說是一個精妙的注解,市區和三峽大壩各一半,中間還有一個尋根問祖的屈原故里秭歸。三峽大壩的傳遞,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進行,從火炬手到圍觀群眾,基本上是三峽總公司的員工。
在葛洲壩降臨這座城市前,他是長江邊上的小城。歷史上,他以西陵而得名,郊區有個三國時期的 著名戰場猇亭。1938年,宜昌號稱見證了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指揮屬下所有船只,在40天內將10萬多噸軍工器材、3萬多名 人員運入川內,還將20萬軍隊送上前線。1940年,10萬宜昌人在此送別張自忠的靈柩。
歷史是從1970年代開始的,和軍人君仁禮一起到來。君是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六十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老黃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