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提出地的脫貧之路 習近平來了十八洞村后

習近平要求十八洞村開展扶貧工作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十八洞村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其脫貧之路還要“可復制,可推廣”。

責任編輯:劉斌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十八洞村民石爬專家不僅脫了貧,還看上了電視。(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0日《南方周末》)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砥礪奮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本報特別推出“中國敘事”系列報道,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本期聚焦“精準扶貧”,敬請垂注。

習近平要求十八洞村開展扶貧工作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十八洞村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其脫貧之路還要“可復制,可推廣”。

為了讓更多貧困戶短期內實現脫貧,扶貧工作隊鼓勵每家每戶發展特色產業,有人養蜂,有人種豆角,有人開發苗繡旅游商品。龍秀林還琢磨出一個“113”工程助推鄉村旅游發展:給全村每一戶發了10棵冬桃樹苗、10棵黃桃樹苗、300尾稻花魚。

“總書記來過,這是我們的優勢,確實不可復制。但是,但凡有人類長期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它的特色,關鍵是有沒有意識到,怎么去挖掘。”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視察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思路,也給這個當年人均純收入僅1688元的貧困村出了一道題。

習近平要求十八洞村開展扶貧工作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十八洞村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其脫貧之路還要“可復制,可推廣”。

“總書記視察過的地方,還能脫不了貧嗎?”當時的十八洞村支書助理龔海華正外出考試,聽聞習近平視察的消息心頭一喜,等了解清楚總書記的具體要求,他的內心變得又喜又憂。

總書記走后,縣里派下一支精準扶貧工作隊,與十八洞村村民共同探索脫貧致富路。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313元。2017年2月,湖南省扶貧辦宣布十八洞村成功脫貧摘帽,是湖南省內第一批。

脫貧摘帽后,扶貧工作隊沒有撤離,他們還要繼續留在十八洞村鞏固扶貧成果。各路人馬慕名而來,有來學習精準扶貧經驗的,也有來打探國家給了十八洞村哪些優惠政策的。

“總書記來過,這是十八洞村的一張名片,但我們沒有因此多得一項政策、一分錢。”2017年7月7日,扶貧工作隊隊長吳式文坐在村口,望著對面依山而建的苗寨下豎起高高的“精準扶貧”紅色標牌,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有底氣說,十八洞村的路子可復制,可推廣。”

“怎么來了個宣傳部長?”

龔海華剛到十八洞村是2011年。那年他大學畢業,回到湘西老家報考大學生村官,被分配到十八洞村給年近退休的老支書擔任助理。

十八洞村那時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村民用水用電都成問題。全村225戶,939人,人均才0.8畝耕地,種點玉米僅夠自給自足,種點煙葉也不成氣候。兩百多人外出打工,寄回村的錢幾乎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山高路遠,交通閉塞,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龔海華發現,他們對于“貧窮”的理解中帶著宿命感:“就是這樣了,還能怎么樣呢?”

作為國家級貧困村,十八洞村當時也有對口扶貧單位。“兩年大概來了五百萬資金,主要用在修路、通水通電上,改善了一下基礎設施。”龔海華后來經?;叵?,要不是修了條“一車道”的土路,總書記來視察都進不了十八洞村。

不過,那時的扶貧方式較粗放,更像“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