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除假貧困戶,問責失職官員 精準扶貧如何動真格
2017年5月,國務院扶貧辦組織各地對2016年脫貧真實性開展自查自糾,在此過程中,245萬標注脫貧人口重新回退為貧困人口。
責任編輯:劉斌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3年至2016年的4年間,累計脫貧5564萬人,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圖為黔西南貧困地區的農民。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20日《南方周末》)
2016年4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于脫貧攻堅期內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的通知》,明確貧困縣黨政正職在完成脫貧任務前原則上不得調離,脫貧摘帽后,仍要保持穩定一段時間。
2017年3月,中紀委啟動了第四批扶貧領域問題線索督辦。據統計,中央紀委前三批次重點督辦覆蓋25個省份,涉及扶貧領域160多件問題線索,處理責任人870多名。這其中,各級“一把手”有400余人,占到了總數的48%。
2017年5月,國務院扶貧辦組織各地對2016年脫貧真實性開展自查自糾,在此過程中,245萬標注脫貧人口重新回退為貧困人口。
以舉國之力發起的扶貧攻堅戰,到了最后沖刺階段。
2013年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湖南省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
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2017年2月21日進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上,習近平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2013年至2016年的4年間,累計脫貧5564萬人,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都超過100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了5.7個百分點。
按照計劃,未來3年還將有4335萬人脫貧,以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縣摘帽,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踐證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調整扶貧政策、加強組織和紀律保障等舉措,將扶貧攻堅擺到了“治國理政突出位置”。
“精準”成為扶貧新坐標
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這被視為中國進行“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農村扶貧開發活動”的開端。至今的三十年間,中央扶貧政策幾經調整,直至十八大后,“精準”成為了扶貧工作的新坐標。
2013年11月,習近平在湖南省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考察時,走進多個低保戶、特困戶家,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隨后,在舉國上下發起的脫貧攻堅戰中,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成為“精準扶貧”的主要方式。2014年4月至10月,全國扶貧系統組織了80萬人進村入戶,共識別12.8萬個貧困村、8962萬貧困人口,建檔立卡、錄入信息,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
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全國扶貧系統又動員了近200萬人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補錄貧困人口807萬,剔除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