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絆腳石,一種對歷史的另類書寫話劇舞臺上的“信息量”

“讓我們用微笑的臉告別/但我們也不為淚水感到羞恥/因為沒有人能回答/什么時間或是什么情況下他還會再來”。

責任編輯:李宏宇 實習生 來雨桐 陳瑞迪

《國家劇院的絆腳石》主要道具是桌子。桌子本身就是一種隱喻:人們圍攏在桌旁,談判,決定重大事宜和一些人的命運。(Felix Grnschloß/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讓我們用微笑的臉告別

但我們也不為淚水感到羞恥

因為沒有人能回答

什么時間或是什么情況下他還會再來

——《國家劇院的絆腳石》開場詩

《國家劇院的絆腳石》是一出不折不扣的“話劇”。它講的是納粹政權上臺后德國巴登州卡爾斯魯厄國家劇院對猶太裔演職人員的迫害。作為一出文獻劇,檔案材料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特別的彰顯。在超過一半的演出時間里,四名演員是在誦讀真實的檔案材料。

沒有傳統意義的舞臺,十幾張黑色的簡易桌子拼成一個巨大的曲尺形。它看上去像一條路,像一個舞臺,也像一個食客即將圍攏上來的流水席。桌子本身已經是一個隱喻。人們圍攏在桌旁,談判,決定重大事宜和一些人的命運。桌子讓人們圍坐在一起,又把他們相互隔開。

2017年7月7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多媒體劇場,德國巴登州卡爾斯魯厄國家劇院的四名演員和幾十名中國觀眾圍坐在巨大的桌旁,其他觀眾跟平時一樣坐在觀眾席里。每個演員桌前擺放著一疊檔案袋,兩個燒杯一樣的玻璃水杯、一個白瓷杯。檔案袋中的材料屬于他們劇院的前輩同行:歌唱家莉莉·楊科、演員保羅·戈麥克、提詞員艾瑪·格蘭德特和赫爾曼·布蘭德。在被劇院和國家驅逐之前,這些猶太裔(保羅是猶太人的配偶)演職人員曾向自己所在的劇院、市議會、救濟部門、舞臺藝術協會、文化部、教育局發出多封咨詢、質詢、回復的信函。

演員把這些陳年的文件一一讀出來的時候,納粹德國的文牘主義給人留下了深刻對印象。一切似乎都有法可依,公務員法、戲劇法……在法律框架之下,猶太人被漸漸逼入絕境。演員不時喝水,透明玻璃器皿中的水漸次減少,讓人感受著某種白熱化的焦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