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刀,一部手機,一個卷尺地質災害前,通知“跑”的觀察員
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8萬多處,群測群防員有29萬多名,這意味著一個點至少有一個群測群防員盯守。除了村干部之外,最前線群測群防員的組成主要是老人,甚至婦女。
責任編輯:汪韜 實習生 潘秋杏 姚瓊
2017年6月24日,四川省阿壩州茂縣疊溪鎮新磨村山體突發高位垮塌。在地質災害的最前沿,我國有幾十萬群測群防員,以日復一日的徒步觀察,避免自己的家鄉成為下一個新磨村。
(本文首發于2017年7月13日《南方周末》)
山洪、泥石流、滑坡……在地質災害的最前沿,他們沒有高精尖的儀器,卻彌補著專業監測的不足,以日復一日的徒步觀察避免自己的家鄉成為下一個新磨村。
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8萬多處,群測群防員有29萬多名,這意味著一個點至少有一個群測群防員盯守。
除了村干部之外,最前線群測群防員的組成主要是老人,甚至婦女。在南方周末隨機采訪的18名群測群防員中,婦女有3名,50歲以上的有9名,最大的已經69歲。
如果發現下雨后土有了新顏色,劉代龍就要通知父老鄉親們準備避險。
54歲的劉代龍擔任群測群防員已經有7年,根據他的經驗,土泡脹了新鮮顏色代表水分過多,容易發生泥石流。四川省綿竹市清平鎮湔溝村爛泥溝是劉代龍負責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這附近還居住了20戶人家。
劉代龍是全國幾十萬個群測群防員中的一個,群測群防是中國特有的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其歷史可追溯到1966年。
汛期來臨,劉代龍們甚至要24小時值班。山洪、泥石流、滑坡……在地質災害的最前沿,他們沒有高精尖的儀器,卻彌補著專業監測的不足,以日復一日的徒步觀察避免自己的家鄉成為下一個新磨村——2017年6月24日,距離劉代龍家約70公里的茂縣新磨村被吞沒了,10人遇難、73人失聯。
“我國總體防災路線是專業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長期關注群測群防制度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減災中心工程部副主任何秉順說,“一個好的群測群防員,真的能救村里的人。”
通知“跑!”
感到危險來臨時,首先要做的是“讓大家都趕緊跑”。
在劉代龍印象中,最深刻的是2010年8月13日發生在文家溝的特大泥石流。前一天8月12日晚上,劉代龍手機連續收到了降雨量要達到兩百毫米的短信通知,深夜十一點多,雨忽然下大了,他趕緊動身去叫人。
2010年8月13日凌晨零點30分,綿竹市清平鄉(現已撤鄉設鎮)境內文家溝泥石流導致7人遇難、7人失蹤、33人受傷,379戶民房及學校、派出所等公共設施被泥石流掩埋。
由于地質災害預案及時啟動,有三千余名群眾迅速轉移到安全地帶,幸免于難。
最讓已退居二線的綿竹市政協委員劉如松記憶深刻的也是文家溝“8·13”特大泥石流。2010年8月12日,鄉黨委書記和鄉長在綿竹開會,當時50歲的劉如松是分管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綿竹市清平鄉人大主席,他帶隊在鄉政府值班。當天下午6點后,清平鄉一直在下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