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石不壞,先生長在 ——清人唐英石雕像的故事

清代陶瓷藝術家唐英(1682-1756),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在職將近30年,他所督造的瓷器,世稱“唐窯”。

責任編輯:劉小磊

唐英石鐫小照(資料圖/圖)

(文章首發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

清代陶瓷藝術家唐英(1682-1756),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鎮督陶官,在職將近30年,他所督造的瓷器,世稱“唐窯”。唐窯瓷器的制作水平和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英由是成為中國陶瓷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王世襄先生以為北京名醫關祖章先生舊藏清人石像為唐英像。本文根據新近出現的文物,講述了真正的唐英像及其背后的故事。

——編者

王世襄先生錯認唐英

故事緣由,須追溯至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一日,王世襄先生于北京名醫兼文物藏家關祖章先生家中見一清人石雕坐像:“這是一尊為生人寫照的像,用近似青田的葉蠟石雕成。他清人裝束,腦后垂辮,長袍素無紋飾,只領子及衣褶間留有石青染色。前額舒展,略有麻瘢,是用無數細小不平的刀痕,益以赭墨渲染才取得呼之欲出的效果。所得印象是:此翁年約六旬,精明干練,閱世甚深。他左手扶膝,右手一書在握,側身斜坐,倚靠一具鼓式墊子。墊子背面有款識‘庚午春寫于九江關署’九字。下有‘汪木齋’陰文篆書圓印。”世襄先生當即大膽假設,此像或為乾隆朝欽命督理江西御用陶政之九江等地諸關監督、中國陶瓷史上大名鼎鼎之唐英,而庚午春當為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

然尚有若干疑點。九江關署,自清初至清末,存在二百余年,歷任關督榷吏,何止唐英一人?唐英生于康熙二十一年,卒于乾隆二十一年,有清一代,有康熙二十九年、乾隆十五年、嘉慶十五年、同治九年共四次歲值庚午,石雕像所制年份,豈可遽定于乾隆十五年?故僅憑款識即定為唐英像,似所據不足。再,督燒洪憲御瓷之郭葆昌觶齋,曾藏有唐英繪于雍正八年之彩繪橫卷《陶成圖》,上有唐英容貌,惜此圖抗戰中毀于火。幸好故宮博物院資料室中有世襄先生戰后赴日追索文物時自神田某書肆購歸之《陶成圖》照片。兩相比較,“畫像年邁清癯,須亦較長,兩者相去甚遠。年歲不同,容貌固異。然既不相似,難以為證。”此后,雖“十年浩劫,……石像亦不可蹤跡矣”。然基于前述種種,四十年來,世襄先生心中,“石雕是否為唐英像,仍是懸案”。(王世襄“雕刻集影”,《錦灰堆》二卷,490-491頁,北京三聯,1999)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世襄先生忽接前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宋伯胤先生信函,詢及關氏所藏石雕像并抄示唐英自撰之《題石鐫小照小序》(以下簡稱《小序》):“友人汪南橋諱本,徽人,僑居湖北武昌,善鐫雕之技。庚午仲春,詣余潯榷官舍(即九江關榷署,九江古稱潯陽),攜得京山石為余作一小照,長七八寸許,形神逼肖,坐泉石古柏下,右作稚子長春保暨凌云、二達兩雛孫嬉于側,或坐或立,或背負或蹲踞,有天然意致。旁立阿連、阿節二小童,各執茶具,躍躍欲動,神手技也。余顧而樂之,因鐫識三十三字于座后石壁上。官耶?民耶?陶耶?榷耶?山林耶?城市耶?癡耶?慧耶?貴耶?賤耶?或曰蝸寄耶?余曰:否否,石也!”

雕者同為汪氏,日期同為庚午春,地點同在九江官署,雕像尺寸亦復相同,何如此之巧合!世襄先生讀罷,“不禁為之狂喜”,蓋“終得證實像主人確為唐英”也。

至于遺留問題,如《小序》所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