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老師】學生的三句話
一晃眼,在耶魯教中文已經超過二十年。春花秋月,日出日落,看看鏡子里的自己,也早從青絲玉顏變得兩鬢如霜了。
責任編輯:朱又可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
開學了,教師節也快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常見的往往是從學生的角度寫老師的文章,把老師對象化,這固然有趣,但少了老師的現身說法?,F在,我們請到兼有教師身份的三位作家,寫寫他們的體驗與感悟。
一晃眼,在耶魯教中文已經超過二十年。春花秋月,日出日落,看看鏡子里的自己,也早從青絲玉顏變得兩鬢如霜了。這些年來,時常聽到這樣的問詢:你,值么?或者,問得更戲謔也更具體:你,撂下手頭掄慣的筆桿吃起了粉筆灰,傾下腰身去給小洋鬼子講解“波潑摩佛”,值么?
本來,我一般不會回應那一類在此地屬于“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混話。不必說,在此洋風洋水的異域,可以借中文母語安身立命,更可在一流“藤校”中為人師表;于時代激變的顛撲流離中,可以謀得如是一片綠蔭,一坂凈土,我只有感激命運厚待、上蒼佑護的份兒,時時心存感恩、謙卑和敬畏,從不敢胡謅任何玩“酷”、玩世的狂言。然而,這一類問詢多了(尤其在遇見京師故交時),我就會拿出下面這三句學生的話來“搪塞”,反問道:值不值,你看呢?
第一句話——
“蘇老師,畢業這些年,我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