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人的重要性,不及懷表的聲音 “反英雄”導演諾蘭的“主旋律”大片
“我會尊重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blockquote>責任編輯:朱曉佳
歷史戰爭電影《敦刻爾克》中既沒有丘吉爾,也沒有希特勒,只有小人物。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1日《南方周末》)
我會尊重人類尋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
人類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們的集體行動可以實現非常偉大的事業。
——克里斯托弗·諾蘭
1995年,年輕的諾蘭夫婦駕著一艘小帆船,從英國出發,歷經19個小時,終于渡過英吉利海峽,抵達敦刻爾克。“非常艱難,我感覺生命受到威脅,況且還沒人在我們頭上扔炸彈。”事后,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回想道。
這是一條與1940年5月26日敦刻爾克大撤退方向相反的路線。諾蘭因此更加敬佩那些在炮火中渡海的二戰士兵,并打算把它拍成電影,“它不僅僅是歷史,也不僅僅是政治,它是一種經驗”。
這個想法21年后才實現。其間,他拍了《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蝙蝠俠》系列等九部電影長片,被中國影迷敬為“諾神”。
陸地上,德軍1700輛坦克持續前進,距海灘只有16公里;空中,德軍斯圖卡式俯沖轟炸機盤旋、投彈。40萬英法盟軍被困海灘,唯一的生路是渡海,雖然那是每年兩百多天雷雨大風的英吉利海峽,但海峽對岸是遠離戰火的英國——這是歷史,也是電影《敦刻爾克》的開場。
在諾蘭拍敦刻爾克之前,二戰電影大多將這段歷史匆匆帶過?!秱惗厣峡盏您棥烽_頭,一位軍官躺上撤退的小船,吩咐身邊的人:“等茶煮開了叫醒我。”鏡頭一晃,他們就回到英國碼頭;《贖罪》結尾,將要回英國與女友團聚的男主角,因為敗血癥死在敦刻爾克海邊。
2016年,諾蘭探訪敦刻爾克大撤退的親歷者。“當你和那些真正在現場的人談話時,他們告訴你的經歷,不是關于歷史背景,而是關于某個時刻,”諾蘭說,“關于他們遇到的人,關于身體,關于他們所面對的物理現象:水、海灘的聲音、找到一個活著去海邊的方式。”
《敦刻爾克》76頁的電影劇本里只有兩頁對話,諾蘭結合了默片元素。“電影中沒有人坐下來說這里發生了什么,我們看到的是正在發生的,”諾蘭說,“這一切都是懸念。懸念是一種重要的視覺語言。”
丘吉爾連聲音都不出現
1958年的黑白電影《敦刻爾克》,其實是在英國康貝金沙海灘取的景。諾蘭版的《敦刻爾克》,則選擇去法國敦刻爾克實拍。
片中出演英國空軍的,是六架真正的英國“噴火”戰斗機;一些民船也是親歷過敦刻爾克撤退的古董船。請不動英國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