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中國夢

人工智能真正火起來,應該是2016年AlphaGo出來之后。確切地說,是深度學習算法,帶動了語音和圖像兩個技術領域,加上阿爾法狗和無人駕駛車,引領了全方位的“人工智能+”。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高鑫 楊瀅瑋

(何籽/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24日《南方周末》)

人工智能真正火起來,應該是2016年AlphaGo出來之后。確切地說,是深度學習算法,帶動了語音和圖像兩個技術領域,加上阿爾法狗和無人駕駛車,引領了全方位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呀?”朱小燕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她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朱小燕通常會反問對方,“你想要做什么?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東西,人工智能就什么也做不了。”

很多人對人工智能的認知,來自科幻作品中那些具備視聽感知和思考能力的機器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也可以叫做機器智能,它是由機器,而非人類或其他動物展示出來的智能。在計算機科學中,人工智能通常被描述為一種智能體:可以通過觀測周邊環境,為達成某些特定目標而采取獲得最大成功機會的行為,它可以是任意裝置,并不限于人形機器人。

盡管普通人仍對人工智能不甚了了,但各國政府、投資者都已經敏感地意識到,人工智能注定將重塑世界的運行方式。

孔生是國內網絡安全行業的資深人士,他至今記得幾年前RSA大會的盛況。RSA大會是全球信息安全界最有影響力的業界盛會之一,“會上只要你說你的產品含有人工智能技術,都會得到風投的大力支持。”孔生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以谷歌和百度等數字巨頭主導的人工智能投資正在快速增長。從全球范圍看,2016年人工智能上的投資大約為260億至390億美元,其中科技巨頭的投資為200億至300億美元,創業公司的投資為60億至90億美元,從2013年開始外部投資有了3倍增長。

政府也在積極推動這一浪潮。2017年7月,中國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

實際上,早在60年前,人工智能概念就已經出現?,F在,它為何突然間成了熱捧的對象?它未來將如何改變世界?

大家族的故事

1956年,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一次會議,現在被看作是人工智能誕生的標志。會上許多人預言,與人類具有同等智能水平的機器將會出現。來自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就認為,20年內機器將能夠做任何人類的工作。赫伯特·西蒙獲得了1975年的圖靈獎、197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大量資金從那時開始投入到AI研究中。到了1970年代,預言中的目標未能實現,AI遭遇批評,研發資金也開始收縮。

在1980年代,以“知識處理”為目標的“專家系統”類人工智能,重新燃起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熱情。在1988年中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信息技術發展政策要點和生物技術發展政策要點的通知》中,也首次提到了“人工智能”。

今天以人工智能專家的身份出現在公眾面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