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功勛榮譽表彰體系確立 誰能獲得最高榮譽
中國特色功勛榮譽表彰體系的確立,不僅體現了獎勵制度的嚴肅性,還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責任編輯:劉斌
2017年八一建軍節前夕,包括“英雄航天員”景海鵬在內的10人獲得“八一勛章”。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
在我國建立統一的功勛榮譽表彰體系之前,各類評比和獎勵的獎項多、代表性差、影響力弱,并且缺乏權威性、莊嚴性、科學性和規范性。
中國特色功勛榮譽表彰體系的確立,不僅體現了獎勵制度的嚴肅性,還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功勛榮譽稱號并非“終身制”,如果功勛表彰的獲得者有嚴重違法違紀行為,所獲表彰要被撤銷,目前相關部門也正在研究制定撤銷辦法。
今年八一建軍節前夕,“英雄航天員”景海鵬收獲了他作為軍人的最高榮譽——2017年7月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他頒授了“八一勛章”。
景海鵬執行過神舟七號、九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是中國唯一一位三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設立“八一勛章”正是為了表彰像他這樣“建立了卓越功勛的軍隊人員”,當天包括景海鵬在內,共有10人獲此殊榮。
此次授勛的意義在于,這是中國特色功勛榮譽表彰體系確立后首次授勛。7月27日,新華社報道稱,中共中央已批準實施黨內、國家、軍隊的功勛榮譽表彰條例。
這結束了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沒有統一功勛榮譽表彰體系的歷史。“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權威。”中國社科院情報信息研究院院長張樹華是全國政協委員,主持過重點課題“國家功勛榮譽制度研究”,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新中國成立后,形成了包括“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在內的國家榮譽體系,但同時也因為大量臨時性、一般性、局部性的獎勵或評比層出不窮,導致榮譽體系內出現了影響力差、權威性不足等問題。
在張樹華看來,統一的體系,不僅體現了獎勵制度的嚴肅性,還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兩次大規模授勛
其實,今年并不是我國第一次頒授“八一勛章”。早在1955年,新中國正式確立軍銜制時,就向革命戰爭時代的有功人員頒授了勛章、獎章。
1955年9月27日下午,授銜授勛典禮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參加。那次勛章、獎章分為3種:八一勛章和八一獎章授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人員;獨立自由勛章和獨立自由獎章授予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人員;解放勛章和解放獎章授予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人員。
今年的授予方式是評選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