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伊斯頓的中國情懷
他始終相信,不論問題多么困難,只要中美學者能有直率而自由的面對面交流,都能找到相互妥協的交集。
責任編輯:勇志戴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
若中國學者無法參與國際政治學會的活動,對他來說,那是相當可惜的。他始終相信,不論問題多么困難,只要中美學者能有直率而自由的面對面交流,都能找到相互妥協的交集。
倡導后行為主義的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1917-2014)曾是所有主修政治學的學生無法繞過的名字。猶記筆者讀本科時,在政治學的第一堂課,任課老師就提到伊斯頓對什么是政治的經典定義——“一個社會的權威性價值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s for a society)。之后幾年,除中國政治思想史以及西洋政治思想史等兩門課,其余課程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他的系統理論。攻讀碩士學位時,筆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