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么美的風景,怎么會不想唱歌?” 艾朗諾談李清照及中國詩畫

中國有文人畫的傳統,歐洲沒有。在歐洲歷史上,即使在詩歌和繪畫最接近的時候,融合程度仍不如中國詩畫長期相應和的情況。

責任編輯:邢人儼 朱曉佳

石濤為自己的畫題詩“春草綠色,春水綠波,春風留玩,孰為不歌”。(艾朗諾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

中國有文人畫的傳統,歐洲沒有。在歐洲歷史上,即使在詩歌和繪畫最接近的時候,融合程度仍不如中國詩畫長期相應和的情況。

2016年,洛杉磯展出了大量17世紀的中國繪畫,涵蓋了董其昌,“四王”(王原祁、王時敏、王鑒和王翚)、石濤、八大山人和龔賢等人的作品,這些畫此前從未公開過。這些明末清初共八十多位畫家的一百二十多幅畫,全部來自華人藏家曹仲英。曹仲英是中華民國第三任總統曹錕的孫子,1963年遷往美國時,帶去了這批購自香港、臺灣的藏品。曹仲英曾把自己收藏中國畫的動機歸結為三點:“附庸風雅”“談笑鴻儒”和“蠅頭小利”。他是第一個要求蘇富比拍賣行舉辦“中國書畫藝術拍賣專場”的人,在美國掀起了中國書畫熱。

斯坦福大學東亞系主任艾朗諾(Ronald Egan)對曹仲英的評價是:真能看、能鑒賞。艾朗諾仍然記得那次展覽的名字叫“曹氏十七世紀中國繪畫收藏”,正是這次展覽,將艾朗諾的研究引向了明清繪畫。艾朗諾研究的明清繪畫,一半出自曹仲英的收藏。

“總體上,明清繪畫傳下來的比宋畫多。我只研究那些配有作者題詩的畫。宋代當然也有,可是不多,但明清畫多半有文字題在上面。在中國繪畫史中,明清也算是很重要的一個時期。”艾朗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介入明清繪畫研究之前,艾朗諾是《劍橋中國文學史》“北宋”部分的作者,在研究蘇軾、歐陽修等宋代一流文人、士大夫的同時,也對李清照做過深入研究,試圖糾正外界對李清照的誤讀。2017年2月,艾朗諾的學術著作《才女之累》中文版出版。

7月5日,在法蘭克福參加“衛禮賢講座”的艾朗諾接受了南方周末的獨家專訪。衛禮賢是法蘭克福大學第一任漢學教授,他的漢學研究,曾經影響了榮格、布萊希特、托馬斯·曼等人。他也曾在法蘭克福創辦中國研究所,并邀請蔡元培和胡適前來演講。“衛禮賢講座”試圖進一步提高漢學在德國的影響力,艾朗諾是“衛禮賢講座&rdqu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