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藥典:半世紀春秋,再臨新版編修

為了進一步滿足臨床需要,新版藥典將會適度增加品種。但也會逐步完善藥品標準淘汰機制,做到“有進有出”。

責任編輯:何海寧

1963年版國家藥典。(南方周末記者 袁端端/圖)

“一個藥,在藥典上的記錄可能只有一百來字,但背后的工作卻不可想象。”

“新版藥典預收載品種6400個,增訂800個。”張偉介紹,為了進一步滿足臨床需要,新版藥典將會適度增加品種。但也會逐步完善藥品標準淘汰機制,做到“有進有出”。

2020年版藥典的中藥部分提出了一個宏偉又艱巨的目標——中藥標準繼續主導國際標準制定,“在中藥鑒別、含量測定、安全性控制等方面,我們要將長期積累的質控經驗和成果,主導國際在中藥質量控制的話語權。”

在北京市東城區法華南里一處居民區里,有棟不起眼的六層辦公樓,隱藏著守護近14億中國人用藥標準的國家藥典委員會,這個自1950年成立的機構幾乎與新中國同齡。

2017年8月29日,這個走過大半個世紀的機構完成了新一輪換屆。第十屆藥典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在向藥典委員會委員代表頒發感謝信后,將十一屆主任委員的職位交給了國家食藥監總局局長畢井泉。此外,副局長吳湞任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陳凱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任副主任委員。

“迄今為止,我國已經頒布實施十版藥典,藥品標準從無到有、收載品種從少到多、標準水平從低到高,對提高我國藥品質量水平、促進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 畢井泉為新一屆委員代表頒發聘書后講話。

一筆一劃寫成

距今兩千多年的《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但鮮有人知道,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頒行的《新修本草》是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過去做藥是為了皇帝,現在做藥是為了公眾。”國家藥典委員會秘書長張偉笑著說,從本草學、藥物學以及處方集的編著演化而來的藥典,現在不僅在臨床用藥上予以指導,更是制定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質量可控而制定的技術規范和法律依據。

在藥典會辦公樓一層,有間檔案館,記錄著中國藥典的變遷史。負責檔案管理工作的閻秀琳1983年便加入藥典會,三十多年的藥典整理工作讓她對我國藥典歷史如數家珍:1950年,中國成立了第一屆藥典委員會,負責國家藥品標準制定修訂,并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