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技術再起波瀾
在韓春雨撤回有爭議的論文的同一天,《自然》雜志報告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了安全、準確、有效的基因編輯。
責任編輯:朱力遠
人類胚胎基因編輯首次被證明安全有效。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0日《南方周末》)
在韓春雨撤回有爭議的論文的同一天,《自然》雜志報告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了安全、準確、有效的基因編輯。
基因編輯技術仍然是生命科學研究的寵兒,最近兩則基因編輯新聞引起廣泛關注。2017年8月2日,英國著名《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布消息,由于關鍵數據不能重復,經韓春雨團隊主動申請,決定撤回該團隊于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雜志的NgAgo基因編輯論文。同一天,國際頂級學術雜志《自然》發表了一篇關于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安全有效的論文,進一步引發人們對基因編輯生殖細胞的關注和擔憂。
“諾獎級”成果 前景黯淡
基因編輯技術是目前為止應用最為快速、廣泛的一項基因修飾技術,經歷了鋅指酶、TALEN和CRISPR/Cas9技術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由于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效率奇高等原因,CRISPR/Cas9成為最主要的基因編輯工具,短短五年時間,即將生物技術研究帶入“基因編輯時代”。中國也成為基因編輯技術研究和應用大國,不過受國外專利限制,迫切希望研究出新的基因編輯工具。
2016年5月2日,來自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博士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雜志《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一篇研究論文,聲稱在一種嗜鹽堿環境的細菌中發現了一種核酸內切酶,能在單鏈DNA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