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養成:社會的?個體的?

儒家價值是否還具有普遍性呢?又該如何解釋狄百瑞先生反復論述的儒家士君子反抗壓迫的自我意志呢?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彭羽菡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0日《南方周末》)

炎炎夏日里,閱讀安樂哲(Roger Ames)教授的《儒家角色倫理學》卻能感受到一股清爽之氣。兩年前我與安教授有過一面之緣。在一次學術會議上,他受主辦方之邀做了一個主題演講,演講的內容便是儒家角色倫理學(Confucian role ethics)。印象里的安教授是一個安詳和藹的老者,頭發雪白,面色紅潤,說起話來慢條斯理。當天的會議結束后,眾人散去,但安教授仍未離開,而是耐心地和一個學生探討問題。后來與安教授通了幾次郵件,他每次回復都非常迅速。雖然筆者接觸的不少西方教授都有及時回復郵件的習慣,但這無疑是一種儒家所追求的美德,因為它表達的是對對方的尊重——借用儒家的概念,便是“敬”。

《儒家角色倫理學》這本書之所以讓我感到猶如一抹夏日清涼,是因為它很“接地氣”。雖然同為“儒家哲學”,但與眾多動輒言及形而上學、存在與本質、道德理想主義等抽象概念和原則的解讀方式不同,安教授對儒家哲學的詮釋很有點社會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