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始于激情,收于審慎
當需要建立新政權的時,突尼斯的社會中堅出馬了,他們是商人、律師和工會。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彭羽菡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0日《南方周末》)
即便已經過去了六年多,仍然可以在事發現場感受到一絲緊張的氣氛。在突尼斯Sidi Bouzid市,最繁華的大街上豎立著一座簡陋的雕塑,雕塑的主角是一輛小販的手拉車,手拉車上涂著突尼斯國旗。這里,就是六年多以前阿拉伯革命的原爆點。公元2010年12月17日,一位名叫Mohamed Bouazizi的小販在這里點燃了自己,以抗議警察和市政官員沒收他的貨物。這本來是社會底層人群里發生的一樁小事,卻驟然間引爆了全國性的抗議,并輸出國外,在利比亞、埃及、也門、敘利亞等地產生了摧枯拉朽的沖擊力,將這幾個國家的結構徹底沖毀,至今沒有完成重建。
在距離雕塑不遠的中央郵局,仍然掛著印有Bouazizi的大幅海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