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希望 北京蒲公英中學的成功與孤獨

2005年,從美國學成歸國時,鄭洪已年過五旬。她發愿,要把蒲公英中學打造為一所純公益性質的打工子弟中學。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甘甜甜

正值暑期,蒲公英中學大門口難覓師生身影。(南方周末記者 衛佳銘/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8月10日《南方周末》)

2005年,從美國學成歸國時,鄭洪已年過五旬。她發愿,要把蒲公英中學打造為一所純公益性質的打工子弟中學。十二年過去,該中學實現了200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險些破碎的求學夢,成功培養出多名優秀學子——畢業生求學足跡遍布海內外??舌嵑橐舶l現,只有一所蒲公英中學還不夠。蒲公英中學的孤獨背后,站立著當前中國社會中一支龐大的流動兒童群體。據最新的流動兒童藍皮書顯示,中國現有流動兒童3581萬。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這一數字還處于不斷增長之中,但他們隨父母在流入地求學,仍面臨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

2017年6月21日21時,北京拉響了暴雨藍色預警。南五環邊上的大興區西紅門鎮壽保莊,白天的喧囂已經退去,菜農和小販抓緊盤點著一天的營收,準備熄燈打烊。

團河路邊上,由工廠改建的蒲公英中學一樓大教室內燈火通明。“我相信希望/我相信明天/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126名身著校服的少年齊聲歌唱,為3天后將到來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加油鼓勁。

23歲的蒲公英校友廖樹麗站在學生中間,和著音樂揮動雙手。幾周前,她剛剛完成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數學系大三的課程。

“特殊時期,回來幫忙吧。”歸國的航班上,校長鄭洪的叮嚀不斷在樹麗耳畔回響。一下飛機,廖樹麗便直奔蒲公英中學。她忘不了12年前跟隨父母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大興區打工,小學畢業后幾近失學的窘境。

如今,這所曾經改變了廖樹麗們命運的打工子弟中學確實面臨著一種特殊的處境——目前使用的舊校舍即將于2017年底拆除,可新校舍最后一筆工程款還沒有著落。

低矮廠房里立起教學樓

“我們想辦這所學校,是給政府分憂解難,拾遺補漏,”回想起自己創辦這所學校時的初衷,蒲公英中學校長鄭洪如是說。

根據全國婦聯2005年的調查,僅在北京,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童的上學缺口人數就多達20萬。在鄭洪選擇創辦蒲公英中學時,北京已有兩百多所打工子弟學校,然而,這兩百多所學校卻無一例外是小學。

創辦一所非營利性質的公益學校,是鄭洪當時的目標??恐吓笥训闹С?、基金會的資助和自己出國留學多年來涉獵公益領域積累的資源,鄭洪很快就籌集到了8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