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元兇大爭議,濕法脫硫真的致霾嗎?

質疑源于兩年前一篇爆紅網文《環保工程師眼里的霧霾真相》。爭論引起了決策層的重視。2017年7月,一份內參上呈國務院,隨后獲得批示。8月23日,環保部為此組織專家研討會,焦點正是干濕法脫硫。

責任編輯:汪韜

(農健/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濕法脫硫真的致霾嗎 霧霾元兇大爭議》)

質疑源于兩年前一篇爆紅網文《環保工程師眼里的霧霾真相》。

爭論引起了決策層的重視。2017年7月,一份內參上呈國務院,隨后獲得批示。8月23日,環保部為此組織專家研討會,焦點正是干濕法脫硫。

追溯到20年前,干濕法的爭議早已有之,論點則有所不同。

“干法有干法的用途,濕法也有濕法的用途,技術可以多元化,其中收錄的技術,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減排目標與經濟性考量,實現超低排放。”

污染和開學一起到來,2017年9月1日晚間,北京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

環保部在當天舉辦了發布會,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方案首次從年度分解到半年,PM2.5不降反升的城市將要問責市委書記。

發布會上,大氣污染起因又受到熱議:為治理污染而上馬的火電廠濕法脫硫設施,會加劇污染嗎?

對濕法的質疑源于兩年前一篇爆紅網文《環保工程師眼里的霧霾真相》,此文引發了口水戰,而與濕法對應的新型干法脫硫工藝,受到資本的熱捧和關注。

爭論引起了決策層的重視。2017年7月,一份內參上呈國務院,隨后獲得批示。8月23日,環保部為此組織專家研討會,焦點正是干濕法脫硫。

濕法為自己“帶鹽”?

二氧化硫不僅本身會帶來酸雨,還是PM2.5的前體物。所謂脫硫,其實就是把煤炭等燃燒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硫固定下來,減少排放。

干濕法最直接的差異,是脫硫過程中是否需要水。在濕法中,水的作用主要是溶解二氧化硫,為后續的化學反應提供更高效的環境。

環保部組織的座談會上,既有論據充分的“批濕派”,也有堅定的“挺濕派”。與會者包括浙江大學能源學院教授高翔、國電環境保護研究院院長朱法華、華電電力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壯、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銀廠和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朱維群等。

濕法被質疑的最主要原因是煙囪里排出的煙氣“為自己帶鹽”——批濕派認為脫硫過程中產生了鹽,而大量可溶于水的鹽被水汽帶走了,這些鹽會形成顆粒物,排放到空氣中,成為PM2.5的重要來源。

批濕法有數據為證。李壯在2015年發表了一篇論文,通過跟蹤研究一臺煤粉爐發現,除霧效果不佳的濕法脫硫裝置可增加PM2.5排放量。

朱維群認為,煙氣中的二氧化硫降下來了,但對PM1.0以下的顆粒及水溶性物質無效。他測算,我國燃煤鍋爐煙氣濕法脫硫每年向大氣排放的40億噸水汽中,鹽量達到5600萬噸,“可能超過三種常規污染物的總和”。

如此驚人的數據,一些業內專家卻并不認同,他們反駁的理由是,水蒸氣中帶走的鹽量很有限。馮銀廠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水溶性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