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連通原子個體與公共領域
過于偏向個體,就成了孤獨之人,活著會缺乏起碼的溫度;過于偏向群體,則有被代表的危險。
責任編輯:戴志勇
圖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看書的人。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7日《南方周末》)
過于偏向個體,就成了孤獨之人,活著會缺乏起碼的溫度;過于偏向群體,則有被代表的危險。
小時候,聽一些基本沒讀過書的鄉村婆姨稱贊人,說陳老伯真是蠻仁義。不知道仁義是什么意思,但從那語氣中知道,詞是好詞,人是好人。多年后,讀《論語》,知道“仁者,人也”。讀《孟子》,知道“義,人路也”。原來,說一個人仁義,那是中國幾千年來對人的最高肯定。
仁義總是“及物”的,因為在主流的中國傳統生活里,人總是在家庭家族中的人,總是社會的人。這個人,與天地萬物,一氣貫通。用今天的話來說,人總是有公共性的。這種公共性,最切身處在家庭,推起來,可以到天下乃至天地。
但并不總是如此。有個很紅的網絡討論小組“父母皆禍害”,聽起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