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漢服的年輕人:“你不穿出去,誰知道這是漢服?”
過去十年,漢服所承載的民族符號意味逐漸淡化,越來越成為一種視覺消費品。
責任編輯:朱曉佳 邢人儼
徐嬌是漢服愛好者。最近幾年,她經常把中國漢服穿上綜藝節目和公開活動。圖為徐嬌與方文山在2013年上海電影節。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7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你不穿出去,誰知道這是漢服?” 穿漢服的年輕人》)
第一次穿漢服出門時,受到行人注目,舒宇害羞地加快腳步。如今再出門,已經會有路人認出舒宇身上的漢服。
過去十年,漢服所承載的民族符號意味逐漸淡化,越來越成為一種視覺消費品。
歐洲的電影節紅毯上,終于出現了中國傳統“漢服”的影子。
2017年8月31日,演員徐嬌穿著一襲長裙出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裙子的領口,是中國傳統漢服標志性的右衽交領。
這不是一件真正的漢服,但融入了地道的漢服元素。
徐嬌是漢服愛好者,最近幾年,她曾經把圓領袍、齊胸襦裙等中國漢服穿上綜藝節目和公開活動。其中最知名的一套,是她2013年參加上海電影節穿的曲裾。
當時,徐嬌曾問漢服設計師月懷玉,走紅毯穿什么好看。月懷玉的建議是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曲裾,這是一種衣裳連為一體的服裝,上身右衽交領,下身由衣服的長襟環繞圍成。
徐嬌果然穿著月懷玉設計的曲裾走了紅毯。在紅色布料上,月懷玉繡上了國畫的白梅,把這件曲裾命名為“一剪梅”。
月懷玉專職設計漢服,已經整整十年,早在2008年,她一年就能賣出3000件漢服。
最初的購買者,是一些北京高校的學生社團,用于民樂演出等活動。近幾年,學西洋樂器的人也來光顧,穿漢服彈鋼琴、拉小提琴。一個日本女孩隔一段時間到月懷玉這兒買一套。澳大利亞、加拿大的顧客也有。
北京大學計算機系本科生舒宇,是學校漢服社的社長。舒宇上大學后開始著迷于漢服,每逢花朝節、上巳節、清明、端午、重陽、冬至等傳統節日,她會和其他社員一起,穿著各種不同朝代的漢服舉行“雅集”(聚會)。
第一次穿漢服出門時,受到行人注目,舒宇害羞地加快腳步。如今再出門,已經會有路人認出舒宇穿的漢服。
從銷量來看,漢服最受歡迎的地區,除了北京、廣東和江浙滬地區等網購大省,還有歷史底蘊較深厚的四川。女裝的銷量,是男裝的兩到三倍。
博物館量錯了
2005年上大學的時候,春梅狐貍第一次知道了漢服的存在。當時她瀏覽的,是名叫“漢網”的漢族復興論壇,漢服是其中非常熱鬧的一個板塊。
發起漢服運動的主力,是一些意見領袖,其中有許多海外華人。“他們希望中國有一個符號可以向外推廣。過去的瓷陶也好,唐裝也好,這些符號他們都不是很滿意。”春梅狐貍回憶,漢服成了大家的新選擇,并通過海內外媒體積極宣揚。幾年后,“漢網”因故關停,從此為漢服癡迷的人卻多了起來。
春梅狐貍如今回想起來,2005年時,漢服還很少有完全符合古代形制的。
“主要問題是過度影視化。電視劇《美人心計》火的時候,所有做漢服的,風格不自覺就會往那上面靠。”春梅狐貍說。大部分古裝影視劇中的服飾,不過是現代人臆想出來的。
古人演出戲曲時,同樣面臨過這個困擾。昆曲《牡丹亭》講南宋故事,湯顯祖創作《牡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