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標世界大學排行榜 國內高校離“雙一流”有多遠?

“工學領域強大的背后,是‘中國智造’,是整個中國制造業長足的進步?!?/blockquote>

名校和名師能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條件,但最終能否成才,還是決定于自己。圖為清華大學每天都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游客。(視覺中國/圖)

“工學領域強大的背后,是‘中國智造’,是整個中國制造業長足的進步。”

近日,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發布了2018年全球大學排行榜。在其官網上還特別對中國高校的發展有所點評,指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雙雙進入前30名,很多高校都有所提高,體現了在THE排名體系中,中國高校的發展和進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日前梳理QS世界大學排名、THE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后發現,中國內地高校同時進入四大排行榜前500的大學有12所,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

而實際上,這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的評估標準和指標體系都略有不同,能同時上榜,可見這12所高校的綜合實力之強。

多位高等教育領域的專家表示,這些年來我國高校在建設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獲得了國際教育界的認可,能進入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國高校數量逐年增加,就是很好的證明。

排行榜只是高校發展的部分反映

QS世界大學排名、THE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被世界眾多高校公認為“一流大學”的參考標準,也是國內高等教育界認可度最高的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雖然同為大學排行榜,但這四個排行榜的評選指標各有側重。

(21世紀經濟報道/圖)

QS排名反映研究質量的兩項指標,學術聲譽互評、全職教師的人均論文引用率的權重分別為40%、20%;反映教學質量的師生比率權重為20%;體現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雇主評價權重為10%;反映學校國際化水平的國際教師人數、國際學生人數各占5%。

軟科排名則更加側重學術研究成果,其指標均為研究、論文指標,選擇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折合數(權重10%)、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教師折合數(權重20%)、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科學家數(權重20%)、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論文的折合數(權重20%)、被科學引文索引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論文數(權重20%)、上述五項指標得分的師均值(權重10%)等六個指標對世界大學的學術表現進行排名。

US News排名側重綜合科研實力,論文數等文獻計量學指標占去65%。

泰晤士THES排名則更加注重學術公信力,反映學術論文影響的論文引用率、研究的國際聲望等研究指標分別占據32.5%、29.25%,其次為教學與學生指標,占據26%。

那么在不同的評選體系,能夠同時上榜的北大、清華等12所高校,是否意味著他們已經是或者接近世界一流大學?

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講師張端鴻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每個排行榜的評估標準、指標體系是有差異的,實際上就是從不同角度來觀測、看待大學,會有不同的側重點。也就是說,從不同視角來看,這12所大學的綜合實力都很不錯。但是,有些學校在一個排行榜可能比較靠前,在另一個排行榜可能就排得比較靠后,這是因為這些學??赡茉谀硞€側重指標表現得比較強,但是在某個側重指標表現比較弱。例如像QS的排行榜,它更加強調的是聲譽(“學術聲譽互評”的權重占40%、“雇主評價”占10%),這個聲譽調查實際是基于全球學者的調查和雇主的調查,所占的權重非常大。

“這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學校已經代表國家國際交流的最高水平,那肯定有很好的國際聲譽,第二種是這個學校在本國最發達的城市,也能夠在聲譽方面加分。比如復旦在聲譽方面表現就非常好,那是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復旦在國際交流和合作方面一直處于比較領先的位置。但如果單純從一些科研產出數量的指標,比如說論文產出的數量,上海交大每年發表九千篇論文,在論文指標的得分就會比較高。”張端鴻說。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朱益明認為,這些年來我國高校在創一流建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得到了國際社會認可。四大排行榜的上榜,就是突出的例證。但是,排行榜只是高等學校發展的部分反映。

“排行可以給我們參考,但不能被排行牽著鼻子走。”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上海高校智庫管理與研究中心研究員樊秀娣,她認為,世界一流大學的落腳點應該放在人才培養上,培養頂尖人才,但是培養人才很難用指標來衡量,因此不能將世界大學排行看得太重。

朱益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大學排行榜也大多基于科研能力而開展,科研是當今大學的重要任務和主要追求之一。從當今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來看,科研是不可忽視的主要內容之一。但是,世界一流大學還是不能忘記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國際合作等其他任務。

工科領先,“中國智造”長足進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了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行榜后,發現國內高校上榜數最高的學校依次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而這幾所高校在世界大學排行榜也“榜上有名”。

在《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也提到,要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支持建設一百個左右學科,著力打造學科領域高峰。

多位高等教育領域專家認為,無論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還是“一流學科”建設,其基點在于學科的前沿性、高水平與影響力。

記者也發現,在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國內學科入選數最高的依次是納米科學工程、能源科學工程、冶金工程、儀器科學、控制科學工程、化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工程、生物工程、通信工程等學科,大多是工學領域的新興學科。

對此,朱益明表示,在當今創新時代,新學科、新領域的建設與重視是必然的。在新學科建設中,我國與其他國家處于相同背景下與水平起點上,所以,國內學科入選大學排行榜排名前列,是正常的。這也啟示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新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工學領域強大的背后,是‘中國智造’,是整個中國制造業長足的進步。”張端鴻說。

他認為,國內高校工學學科的領先勢頭,一方面說明在工程學這個大類上,從學術產出的角度來說,中國已經是一個很強的國家了。另一方面,不僅僅體現中國在“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上邁進,同時也反映了“中國智造”背后,研究和開發強大的支撐力量。

另外,記者注意到,目前已有河北、山東、貴州、安徽、山西、遼寧、重慶、寧夏等8個省市高校公布了一流學科名單,其中材料科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學科、化學工程與技術等也是“熱門”的學科。

樊秀娣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學科建設很重要,大學最終的發展還是要落實到各個學科的發展,要注重學科優勢、培養特色學科。

另外,她建議,高校要抓住契機,結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根據現有特色和基礎,通過“雙一流”的帶動,在“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實實在在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服務,為區域科技、經濟的提升提供技術和人才,給本區域最大貢獻,這樣的“雙一流”建設會得到更多的認可和支持。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