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或天涯,皆邂逅于一場儀式
2017年8月13日前后,地球運行至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軌道附近,穿越其間殘留的塵埃與碎片,為人類帶來一場華麗壯觀的英仙座流星雨。
責任編輯:廖媛
2017年8月13日前后,地球運行至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軌道附近,穿越其間殘留的塵埃與碎片,為人類帶來一場華麗壯觀的英仙座流星雨。
群外火流星
英仙座流星雨反輻射點疊加
彼時我正站在新疆伊犁的賽里木湖邊,在零下4度的氣溫和潮濕的微風里,哆哆嗦嗦支起三腳架裝上相機,進行一項對于星空攝影愛好者來說早已重復了無數遍的儀式:設置白平衡,快門10秒,光圈1.8,感光度2500,將鏡頭的自動對焦改為手動,打開實時取景,找到一顆星點對準調焦。之所以稱呼它為一項儀式,是因為在我們“追星族”的心中,這些操作就如同古時祭祀所必行的禮儀一般,只有完整無誤地做到每一步,方可進行最后的朝拜——按下快門。
月升賽里木
反光鏡向上翻起的10秒時間里,群星的光芒穿越萬億公里,通過鏡頭進入相機,在CMOS傳感器上落下它們“生命”的終點。倒計時結束,顯示屏畫面亮起,一片遼闊寂靜中,一張星野照片映入眼簾。
不知178年前的達蓋爾在發明這個“可以成像的黑匣子”時,是否能預料到有一天,它竟然能夠記錄宇宙深處的群星在幾千年前發出的光芒呢?
光影如何被記錄
說起照相機的歷史,與亙古的繁星相比實在是短暫得微不足道——雖然早在公元前400多年,中國古代的《墨經》中就早已完備地記載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