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歐洲的現代價值——對話德國漢學家卜松山

孔子說,仁者愛人。李澤厚解釋說仁的核心,就是根源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得到父母的慈愛。然后把這個感覺擴大到別人

責任編輯:陳斌

卜松山教授(左)與李澤厚(中)在夏威夷。卜松山是李澤厚《美的歷程》一書的德文譯者。(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9月1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反思歐洲的現代價值 對話漢學家、特里爾大學卜松山教授》)

孔子說,仁者愛人。李澤厚解釋說仁的核心,就是根源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我們長大的過程中,得到父母的慈愛。然后把這個感覺擴大到別人……

我比較喜歡中庸之道,這不僅是孔子的思想,也是亞里士多德的思想。

卜松山(Karl-Heinz Pohl),德國著名漢學家。1945年生于德國。先后任教于德國圖賓根大學、特里爾大學。著有《全球化語境里的中國思想》《與中國作跨文化對話》《發現中國:傳統與現代——一位德國漢學家眼中的“中國形象”》等學術專著。不久前,卜松山教授在中山大學哲學系做完學術演講后,南方周末評論員戴志勇對其進行了專訪。限于篇幅,本期刊登對歐洲現代價值進行反思的部分,供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由禪入儒的思想歷程

南方周末:你研習中國傳統40年,大致的歷程是怎樣的?

卜松山:最早是從禪宗開始,也讀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我父母是非常虔誠的天主教,我到現在也是,但現在我的思想內容包括儒釋道在內。中國文化傳統里,儒、道、佛不是沖突的,而是互補融合的。這是我學習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收獲。我最喜歡蘇東坡,對我來說,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文人。在他的生活里,儒釋道融合在一起,分不開。

我最早對禪宗發生興趣,后來發現,禪宗不僅是日本來的,也跟中國的道家思想有關,是融合在一起的。隨著年歲增加,我又越來越對儒學感興趣。

南方周末:什么時候開始對儒家感興趣?

卜松山:在圖賓根大學當教授時,1987年,就對儒家感興趣。我個人的經驗與很多中國傳統思想家的歷程一樣,比如二程、朱熹、熊十力,都是先受到佛教的影響,后來越來越認同儒家思想。我本來不知道他們的經驗,后來發現跟我的經驗差不多。

南方周末:你在《與中國做跨文化對話》一書里提到天人合一、仁、一套修身的方法等等,認為這些是儒家的核心內容,并可以給“整個人類在人道主義原則下的和睦共處”帶來有益啟發。從1990年代到現在,你對儒家精神的理解有什么變化?

卜松山:我開始搞漢學是1970年代。我們都學到了新文化運動時代的思想,認為儒家思想是壞的,對現代中國沒什么作用,對婦女壓制,夫權、父權等等。我在多倫多看杜維明的東西,首次發現儒家思想正面的內容。

現代歐洲人的價值危機

南方周末:2014年我們刊發過杜維明先生在中山大學的一個演講,《什么是精神人文主義》,他認為儒家有宗教性,超越了西方近代以來的世俗人文主義,你認可這種儒家的超越性嗎?

卜松山:這是個復雜的問題。一方面,我認為沒有,儒家著重于人和人的關系。

南方周末:但你講天人關系?

卜松山:對,我今天的演講也用了“天何言哉”那段話,孔子的思想里有很明顯的天的維度,雖然子貢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但孟子很喜歡講天,《中庸》也講天。所以我與安樂哲的看法不同,他認為中國人的思想沒有超越,但我認為有,當然與西方的超越不一樣。很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