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十萬”多不多?——甲骨文釋字懸賞的背后
隨著時間推進,甲骨文釋讀變得越來越難。
責任編輯:朱曉佳
從甲骨文發現至今,共整理出4000-5000個甲骨文單字,公認已釋讀的字有1500-2000個。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一字十萬”多不多? 甲骨文釋字懸賞背后》)
20世紀初,劉鶚輕松辨認出30多個正確字;孫詒讓也正確釋讀了大約150字。有“甲骨四堂”之稱的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一共釋讀了六七百字,幾乎貢獻了已釋字的一半。
隨著時間推進,甲骨文釋讀變得越來越難。
2017年7月,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了一則征集甲骨文釋讀成果的公告:破譯未釋讀甲骨文,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單字獎勵5萬元。
王子楊在首都師范大學甲骨文研究中心從事甲骨文研究近十年,主攻文字釋讀。公告一出,許多朋友問候:“發財了?”“你買房的首付款有著落了?”王子楊哭笑不得:“你們以為釋讀一個甲骨文字跟拔蘿卜一樣容易嗎?”
“一字十萬”的征集,實際上在2016年10月就發出了。它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發起,并組織專家委員會,對所征集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審和科學鑒定。參評者須撰寫《甲骨文釋讀成果科學論證報告》,經兩名具有正高級職稱的同行專家推薦后,報送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負責聯系專家、收集稿件,獎勵資金則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的專項基金提供。
一年前,中國文字博物館將消息發布在《光明日報》上,兩個月內引來了一千多個咨詢電話。
2017年9月初,中國文字博物館等機構在北京召開了甲骨文釋讀征集項目推進會。“我們收到了不少論文,最后要等待規劃辦統一的公布。”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就像魚竿一放,坐一整天它才上鉤
在王子楊看來,釋讀甲骨文非但不是“拔蘿卜”,而且“有一個夸張的說法”:“釋出一個甲骨文字,比發現一個超新星還要難。”
1899年,甲骨文浮現于世,把中國信史提早了一千多年,梁啟超稱“中國考古學被這令人吃驚的革命動搖了”。郭沫若寫道:一片甲骨驚世界,蕞爾一邑震寰宇。
從甲骨文發現至今118年來,一共整理出4000-5000個甲骨文單字,公認已釋讀的字1500-2000個。
在發掘初期,甲骨文的釋讀相對簡單。20世紀初,劉鶚在《鐵云藏龜》中輕松辨認出50字左右,其中30多字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孫詒讓寫作《契文舉例》,也正確釋讀了大約150字。有“甲骨四堂”之稱的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一共釋讀了其中的600-700字,幾乎貢獻了已釋字的一半。
“在人類文明史上,漢字顯得十分獨特:這一套書寫系統的基本結構原則自商朝以來未曾改變過。”美國作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