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改羅湖模式:醫保只付一筆錢,醫院專注保健康

羅湖醫改的經驗在于,公立醫保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通過談判協商建立了全新的公共契約關系,這種關系的要害在于醫保機構采用了總額預算制或按人頭服務付費的新的支付體系。

責任編輯:顧策

羅湖醫院集團的東門社康中心,一天要接待超過八百個病人。(南方周末記者 石茹/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

羅湖醫改的經驗在于,公立醫保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通過談判協商建立了全新的公共契約關系,這種關系的要害在于醫保機構采用了總額預算制或按人頭服務付費的新的支付體系。

“我們當時找的是另外兩個區,鹽田區和光明新區。”在后來的日子里,李創極少在公開場合談起最初的設想。

李創是深圳市衛計委公共衛生處的處長,公共衛生處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醫改辦”。作為負責人之一,李創深度參與了羅湖醫院集團的基層醫療改革。

羅湖醫院集團改革至今正好兩年。深圳開始全面推廣羅湖模式,要求在全市每個區至少建立一家基層醫療集團,現已在8個區建立了11家基層醫療集團。

2017年9月1日,國家衛計委、國務院醫改辦在深圳召開全國醫聯體建設現場推進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羅湖等地的醫療改革經驗并向全國推廣羅湖模式。

羅湖模式究竟給全國醫改帶來了什么啟示?

為什么是羅湖?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的世業鎮衛生院調研時表示,要推動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外界普遍認為,這一表態是在釋放改革信號,它指明了醫療改革未來的走向。

作為新興的移民城市,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深圳憑借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迅速崛起為中國四個一線城市之一。但與龐大的經濟體量相對照的卻是其醫療資源的短缺。

一個地區醫療資源的積累是長期的過程,無法通過短期的人才引進或資金投入而獲得立竿見影的回報,因而深圳的病人大比例流向廣州、香港甚至東南亞地區。深圳被外界戲稱為“醫療沙漠”。

因為深圳基層的醫療機構水平不高,居民看病都往大醫院擠,造成了大醫院人滿為患,常常是“排隊三小時,看病三分鐘”?,F實處境倒逼著深圳必須要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的改革。

中央釋放的信號與深圳市想要探索的改革方向不謀而合,2014年底,深圳市衛計委著手準備改革事項。據李創回憶,當時的想法是準備找兩個醫療衛生資源結構相對簡單的區來做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的試點改革。當時的鹽田區與光明新區兩個轄區內都沒有市屬醫院,且兩個區行政區劃相對獨立,人口流動相對較少,這對于基層醫改試驗來說,都是有利的條件。

但在衛計委與兩個區溝通的過程中,兩個區都表示由于自身醫療資源相對薄弱,做基層改革可能難以實現轄區內全部戶籍居民的家庭醫生服務全覆蓋。就在這時,羅湖區向衛計委提出想要通過組建醫療集團的方式來整合醫療資源,做強羅湖區人民醫院。

羅湖區政府想要成立集團,衛計委想要推行基層醫療改革,雙方一合計,索性不如將改革試點直接放在羅湖區。

2015年8月,羅湖醫院集團掛牌成立,成為轄區公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