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小微公益組織一些傾斜”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運用互聯網技術喚起公眾慈善意識,促進慈善公益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公益從業者和研究者探索的核心問題,也逐漸成為互聯網企業聚焦的領域之一。
責任編輯:呂宗恕
籌款難,合理花錢更難。圖為靈山基金會志愿者在項目學校跟孩子交流。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
為了縮小大慈善組織與小公益組織事實上的不平等,改變小公益組織募捐難和配捐難的問題,有沒有可能從相應的規則著手,向小公益組織作一定的傾斜,減少非理性的因素。同時,在公眾動員方面,可以讓更多的類似大學生群體參與其中。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蓬勃發展,運用互聯網技術喚起公眾慈善意識,促進慈善公益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公益從業者和研究者探索的核心問題,也逐漸成為互聯網企業聚焦的領域之一。作為國內互聯網企業的代表,騰訊與阿里巴巴不僅早早成立了各自的企業基金會,還通過互聯網平臺參與和引導公益活動,騰訊“99公益日”和阿里巴巴“95公益周”就是平臺活動的典型代表。
從時間線上看,上述兩大活動都處在發展初期:騰訊“99公益日”于2015年首次舉辦,2017年剛辦完第三屆;阿里“95公益周”更是2017年首次舉辦。
通過對比兩家互聯網企業興辦的兩項線上公益活動,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幾個值得關注的異同:
一是活動時間安排不同,但都具備一定延續性。騰訊公益日名義上是公益日,實際上從9月7日開始連續舉辦三天。阿里公益周則于9月5日正式啟動,明確時間為一周。
二是合作機構與個人數量眾多。騰訊聯合數百家公益組織、知名企業、明星名人、愛心媒體共同發起2017年99公益日,吸引超過130家公募機構數千個領域公益項目參與。阿里巴巴集團則聯合中央電視臺、團中央、全國婦聯、民政部等部門啟動“95公益周”,并與愛德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壹基金等11家公益組織上線百個公益項目。
三是公益方式重點有差別。“99公益日”的主要活動目的和活動方式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