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怎么講故事的?

瓷器之美曾被萬千詩人歌頌,緣于高溫窯制的絕妙產物集合了先人的超高智慧與巧匠心思

責任編輯:吳悠

花鳥瓷瓶陳列在展臺之上,它的過去被概括在小小紙片里(資料圖/圖)

“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瓷器之美曾被萬千詩人歌頌,緣于高溫窯制的絕妙產物集合了先人的超高智慧與巧匠心思,伴隨著大西北沙漠的駝鈴聲響,海上船只也開始拋錨起舵,瓷器一路漂流遠航。

16世紀,瓷器引進歐洲一度引發轟動,成為只有富人才用得起的時髦器具,知識分子和貴族階層將瓷器陳列在他們的珍寶柜里。當瓷器熱傳染至中產階級,“人們為瓷器瘋狂,不惜四處借債,甚至破產,傾盡家財也要購入瓷器”,英國小說開創者丹尼爾·笛福形容道:“你得把瓷器放在餐桌上,書桌上,放在櫥柜里,一直摞到天花板頂上。”

自白書

數千年來,薄如紙、聲如磬的瓷器留給后人無限的美學研究價值。然而人們欣賞瓷器時,多圍繞著胎質、瓷身、紋飾、釉色、花紋等品鑒一二,而它的底部鮮少被暴露。瓷器底足多為裸瓷,即露出瓷胎之處。這胎土看似不起眼,從中卻可知材質,圈足周邊的旋切痕跡,體現制作工藝。最有價值的瓷器自白書也在底部:款識,一種書寫或刻畫的文字、圖案,往往在珍品的真偽鑒定過程中能起到關鍵作用。

虎子,儲水用,因口部或柄處塑類似虎頭得名(資料圖/圖)

現存最早帶有銘文款識的瓷器出土于南京中華門外趙士崗一座三國時期的吳墓中,這件聞名中外、造型獨特的東漢越窯青瓷虎子上刻有“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宜作”,集制作紀年、燒制地點和窯工姓名為一體。赤烏是東吳君主孫權的第四個年號。據記載,公元251年,曹娥江中游一帶瓷土和燃料充足,交通便利,上虞的瓷窯體系已頗具規模。與歷史記錄的吻合,使款識成為該瓷器鑒定的第一手真實信源。

盡管早期有跡可循,直至唐代才出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