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老太的成都小店
每一個手工藝品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責任編輯:李楠 馮飛
站在“巖羊”手工藝品店門口,蕾切爾顯得特別精神。這個店2013年開張,至今仍未實現盈利。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干煉的銀灰色短發,樸素的棉衣和陳舊的棕色腰包,英國人Rachel蕾切爾給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一個樸素的老人。作為一名兒科醫生,年過七旬的蕾切爾本來可以待在英國舒服地享受中產階級退休生活,但她卻在2008年來到了中國成都,每天省吃儉用,經營起一家售賣貧困地區家庭和殘障家庭制作的手工藝品的小店。位于成都高升橋北街這家名叫“巖羊”的店面積不大,里面擺滿蕾切爾從中國國內一些貧困地區收購回來的手工藝品,其中一部分直接來自成都市周邊殘障貧困家庭。
成都殘疾人培訓中心的李老師做的羊駝是“巖羊”店里的明星產品,她也會定期給店里提供各色的手工藝品。
王奶奶家的李子成熟了,在村民們的幫助下采摘了2000斤,蕾切爾向她購買了40斤。
在“巖羊”店里,新上架了一批羊駝玩偶,它們是由成都殘疾人培訓中心的李老師縫制的。李老師年輕時候出意外造成下半身殘疾,喪失工作能力的她開始學著做一些手工藝品進行售賣。一次集市上,蕾切爾發現了李老師做得產品質量很不錯,便定期向她采購。蕾切爾說,這些羊駝是店里比較好賣的產品之一。
每一個手工藝品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楊貽源和朋友們制作的皮革品也是蕾切爾收購的手工藝品之一。楊貽源是廣西人,在2006年東莞的一場火災中幸運地活了下來,但不幸的是,他的身體大面積燒傷,手和手指全都嚴重變形,完全喪失勞動能力。2016年,由于一些愛心人士的幫助,楊貽源和幾個殘疾朋友開始學習制造皮帶和皮包,蕾切爾得知他的故事后,每當楊貽源做好一批皮革產品,蕾切爾就會馬上過來收購。蕾切爾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希望楊貽源能多掙點錢,去做手術把手部的殘疾治療好。
蕾切爾在四川汶川草坡鄉的村民家里。她攤開村民的刺繡看,打算收購一些放在店里售賣。
在汶川草坡鄉的一個村民手中,蕾切爾堅持用70元一斤的價格收購開價僅僅為26元一斤的蜂蜜。
高海拔地區紫外線強烈,蕾切爾給當地人帶來一批墨鏡。
年輕時候的蕾切爾一直奔走在世界的動蕩地區,為貧困的人們帶去醫療幫助和培訓當地的醫護人員。她在蘇丹、巴基斯坦等16個國家和地區待過,她看到世界上貧困的人所遭遇的不幸和他們為了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便義無反顧地決定為這些人提供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一切幫助。
2017年9月11日,大清早蕾切爾就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汶川的草坡鄉。在這里,她找回當年汶川地震碰見的王奶奶。當年汶川地震后,蕾切爾在災區幫助救災,王奶奶就是當時她碰見的一位受災群眾。之后幾年,蕾切爾都一直為王奶奶提供幫助。這天,她決定去收購王奶奶家的李子和蜂蜜。在村里人的幫助下,王奶奶家的李子摘下來兩千多斤,蕾切爾挑了其中一部分,并堅持以高于水果商的價格給王奶奶付錢。接著,她又以差不多三倍于一般收購商的價格,收購了王奶奶兒子家一百多斤蜂蜜。同行的兩個同事很不理解,可是蕾切爾有自己的看法,“我多付一點,讓她盡快彌補家里發生的那些不幸的事情。”
蕾切爾2017年最期待的就是等著隔壁的新鋪子裝修完成。本來“巖羊”一個月將近6000元的租金加上三個員工的工資,已經讓她這些年一直在倒貼自己的養老金維持生意,若加上隔壁鋪子的租金,會讓她一個月的硬性支出達到2萬元。從2013年開店至今,她還沒實現盈利。為此,蕾切爾把她在成都的房子賣了,把錢投入到店鋪的運營當中。
對于她所做的一切,蕾切爾有句話:One person can not change the world, but we can change the world for one person。意思是,一個人改變不了整個世界,可是我們可以為一個人改變世界。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