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了,國產奶找回消費者信任了嗎?
在業界看來,國產奶的質量安全或已接近“滿分”水平;但在消費者看來,被三聚氰胺事件摧毀的公眾信任仍待重建。
責任編輯:何海寧 蘇永通
早些年三聚氰胺事件風波未了時,媒體探訪伊利集團在江蘇的一處奶源基地,據介紹,奶牛吃的是澳大利亞進口的飼燕麥草。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為啥我們這么努力了,消費者還是不買賬?” 國產奶九年翻身戰》)
專題按:
這是一份歷時九年提交、內外評判不一的“答卷”:在業界看來,國產奶的質量安全或已接近“滿分”水平;但在消費者看來,被三聚氰胺事件摧毀的公眾信任仍待重建。“乳品信心問題,不單是行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這場特殊的考試,還沒到停筆交卷之時。
即便到了2014年,河北君樂寶乳業仍能感受到寒意。公司請來一位營銷專家,對方提出兩個要求:一是不要在國內做,更不能在河北做;二是另起一個品牌名,免得有影響。
2017年上半年,吳松航參加了農墾系統閉門會,國內五六十家乳粉企業關起門來“說說心里話”。不少企業也覺得憋屈:為啥我們做得這么努力了,消費者還是不買賬?
得知自家品牌入選國家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制名單之后,吳松航連發了好幾條朋友圈,這位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像是在展示國產奶粉占領國內市場的信心。
自2017年8月開始,被稱為“史上最嚴奶粉新政”的嬰幼兒奶粉配方注冊名單陸續“放榜”。截至9月20日,共有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雀巢等53家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的297個配方獲準注冊。自2018年1月1日起,未獲得配方注冊證書的嬰幼兒奶粉,將禁止在國內市場銷售。
雅士利集團公共事務與法規中心副總經理朱國剛感慨,為了此次申報,企業從基礎營養到產品配方研究,再到母乳研究,積累了海量數據。“我很負責任地講,國內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研發和生產水平)真的已經達到世界水平。”
“當前奶業的主要矛盾不再是質量安全問題,而是發展問題。”2017年6月,第八屆中國奶業大會上,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稱,“中國奶業被三聚氰胺困擾的階段已經結束了,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不過,大多數消費者不這么覺得。在網絡上,仍然彌漫著類似“孩子還是喝進口奶吧”“實在沒勇氣去賭”的言論。
《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的一組數據印證了消費者的擔憂。2015年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17.6萬噸,是2008年的4.8倍。“消費者到境外購買、郵購、代購嬰幼兒配方乳粉增多,國外品牌市場占有率增加。受此影響,國產乳制品消費增速放緩。”
從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至今,九年光陰,國產奶信任危機背后的復雜性和緊迫性遠超想象。
“相當危險的行業”
乳業人的觸覺是敏銳的。2015年,中國乳業俱樂部發起人、北京普天盛道企業策劃有限公司董事長雷永軍的朋友剛生完孩子,請雷幫忙推薦奶粉。“國內外大品牌都能放心喝。”雷永軍回答。
他和國內幾家奶企老總相熟,見朋友遲疑,便介紹她去工廠實地參觀。“走了一圈,對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理念都認可,就是不買。”朋友最終還是選擇了一家外資品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