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文獻展:“當代藝術不是風花雪月,你一定要發聲”
當代性不再依靠傳統的、在地的文化,而是通過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或磨合產生火花。
責任編輯:朱曉佳 宋宇
在2014年的作品《自由耕種》中,厲檳源一次又一次撲倒在自家的水田里,想由此確認自己的歸屬感。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當代藝術不是風花雪月,你一定要發聲” 由宏大敘事走向個體經驗的美術文獻展》)
在5分02秒的單屏錄像里,“85后”藝術家厲檳源沖入一塊水田,摔在混濁的泥塘里,渾身濕透。他起身、跳躍、摔倒,重復同樣的動作。2014年,他用田地完成了這件名為《自由耕種》的作品。
這塊田地原本屬于厲檳源的父親,父親意外離世使它自然歸入他名下。他不得不面對自己與故土之間的關系,嘗試用身體重新檢查和觸碰陌生又親切的出生地,從而確認自己的歸屬感。
作為參展作品,《自由耕種》出現在2017年9月15日于湖北美術館開幕的第四屆“美術文獻展”上。展覽以“應力場”為主題,探討藝術對現實的回應。
主策展人馮博一與他的策展團隊邀請了中國和其他14個國家的57位藝術家、共127件作品參展,第一次引入超過三分之一的國際藝術家,使本屆美術文獻展更大程度地超越了區域和本土的概念。
發端于武漢的美術文獻展從2004年創辦之初即介入當代藝術領域,試圖對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進行文獻性的梳理,進而建立關于當代藝術的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