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認知低、不信任,家庭醫生何時能成“好朋友”?

在醫生眼里的小病,可能在患者眼里是大事。由于健康知識的匱乏,患者很難準確辨識疾病的大小,可能會導致病急亂投醫。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就提供了一種有病可以找醫生朋友的幸福鏈條。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甘甜甜 劉婷婷

現在如果大家都有一個醫生朋友,有問題就找專家,再也不用來回跑。(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簽約目標高,民眾認知低 家庭醫生何時成“好朋友”?》)

在醫生眼里的小病,可能在患者眼里是大事。由于健康知識的匱乏,患者很難準確辨識疾病的大小,可能會導致病急亂投醫。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就提供了一種有病可以找醫生朋友的幸福鏈條。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廣州市越秀區洪橋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杜子明總感覺自己每天的工作是在“騷擾別人”。他在落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時,因為居民對家庭醫生不了解,如果繼續介紹或提出一些健康建議時,會招人煩。

杜子明承認,回訪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他更希望的服務模式是居民主動關注自身健康才選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把自己的健康當作一個很重要的事,而不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計劃經濟的方式去管理居民的健康。

2016年5月25日國務院醫改辦印發《關于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全國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但是,民眾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了解,要使家庭醫生成為居民的“好朋友”,仍面臨不小挑戰。

家庭醫生是上門看???

賴文英是廣州市海珠區沙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護士,負責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的簽約、預約、檔案建立與回訪跟蹤等工作。沙園街社區自2013年試點家庭醫生服務工作以來,賴文英一直參與其中。

她回憶三年前剛剛到社區宣傳家庭醫生服務那段時間,覺得很不好過:她向居民們分發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宣傳單,不停介紹家庭醫生對居民的好處。有居民接過傳單,說“好好好,我回去考慮看看”,一扭頭后卻把宣傳單扔進了垃圾箱。

無論是打電話宣傳,還是在社區里派宣傳單,賴文英已經見過太多被拒絕的場景。但她學不會習慣:“我不喜歡被人嫌棄的樣子,那個表情動作真的讓我挺難受的。”

賴文英發現,居民對家庭醫生服務有普遍性的誤解:“他們大多覺得家庭醫生是上門看病,就說我不需要,我都能走能動。”

類似這樣的疑惑,還有很多。2017年7月27日,深圳市衛生計生委就《家庭醫生服務管理辦法(試行)》進行網絡聽證。在會上,民眾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疑問:簽約與不簽約,有沒有差異性服務?簽約后,有哪些服務能免費?家庭醫生提供上門服務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情況下才能上門……深圳市衛生計生委基層衛生處實時回應,今后會加大宣傳力度,并感謝民眾的關注。

長期關注家庭醫生工作的河南省衛生計生委科教處副處長徐宏偉在基層調研時也發現:幾乎沒有一個居民能準確說出家庭醫生服務的基本內涵。他進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