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燃油車:不是死刑,是角力

對于“禁售”燃油車的爭論,不少專家認為,政府無需提出淘汰或推動某些技術,而只需制定符合民生的環境標準,優勝劣汰。對汽車而言,最嚴的標準就是零排放。

責任編輯:汪韜 實習生 潘秋杏 姚瓊

(農健/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

“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采用‘禁止(Ban)’一詞,也從未上升至法律的高度。”“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口號,僅是一個指引方向的燈塔。”

對于“禁售”燃油車的爭論,不少專家認為,政府無需提出淘汰或推動某些技術,而只需制定符合民生的環境標準,優勝劣汰。對汽車而言,最嚴的標準就是零排放。

網約車、共享汽車的發展,自動駕駛半自動駕駛的進步,不斷沖擊著汽車的消費市場。“手機一點,車就來了”,為什么非要買車呢?

對于在大街上馳騁的燃油車來說,“末日”似乎從天而降了:荷蘭挪威2025年、印度德國2030年……禁售燃油車的相關新聞頻繁出現。

在2017年9月9日的泰達論壇上,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已啟動相關研究,將制定我國傳統能源汽車退出的時間表,但未披露具體時間。

自2015年8月美國加州首次提出禁售燃油車計劃開始,近兩年內至少有7個國家和地區先后提出“禁售時間表”。此番中國“跟風”表態,著實引來了業界爭議與股市震蕩。

有支持者表示,禁售燃油車有助于節能減排,符合全球發展趨勢,應積極看待,“不得不為”;而反對者發文質疑,以電動車替代燃油車是個騙局,油氣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不必“趕時髦”。

斷章取義的“禁售時間表”

9月初,標著“各國禁售傳統能源汽車時間表”的圖片廣泛流傳。

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的高級研究員何卉也把這張圖貼到朋友圈,但后來“越想越不對”,各國擬定時間表不是新聞,聽到國內也跟風,她還是很意外。

按捺不住要追本溯源的心情,何卉打開電腦,逐條向南方周末記者核對原始報道的表述。她發現,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采用“禁止(Ban)”一詞,也從未上升至法律的高度。“比如荷蘭說,2025年邁出‘第一步’,印度說的是2030年‘開始謀求’。”而圖片所稱全面禁售,&l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