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垃圾圍城,會毀了下一代,還是在背鍋?
外賣帶來的一次性餐盒、塑料袋增量具體有多少,這一數據目前并沒有權威發布。坊間流傳的數據從幾十億到幾百億不等,計算方法可以分為“預測計算”型、“直截了當”型、“實際調研”型。
責任編輯:汪韜 潘秋杏 姚瓊 衛居正
“外賣垃圾圍城”的輿論壓力,讓外賣餐飲平臺坐上了火山口。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外賣垃圾圍城大討論 毀了下一代,還是在背鍋?》)
外賣帶來的一次性餐盒、塑料袋增量具體有多少,這一數據目前并沒有權威發布。坊間流傳的數據從幾十億到幾百億不等,計算方法可以分為“預測計算”型、“直截了當”型、“實際調研”型。
“聚丙烯和生物基餐盒哪個更環保是相對而言的。”
對于無利可圖的餐盒回收,外賣平臺和餐飲商可以成立回收處理基金,按照銷售額劃給餐盒回收或處理企業。
兩年前從汽車行業轉行到餓了么時,張懌不會想到,作為設計部總監,有一天他要從互聯網、餐飲業再次“轉行”研究一次性餐具的材質與環境污染的關系,遍尋專家求解,“可降解”“聚丙烯”“生物基”這些新鮮名詞都要從零學起。
關于外賣的討論一下子又火了,這次是因為環保。
《外賣背后的生態浩劫》《外賣,正在毀滅我們的下一代》《那些被你扔掉的,總有一天會還給你》……一篇篇內容類似的文章被多次轉載,締造了數個10萬+。
這些網文以外賣餐盒和塑料袋為背景,道出塑料危害了海洋、魚類甚至進入食物鏈重返餐桌。陷入漩渦的外賣平臺還在2017年9月初被環保組織告上法庭。發酵將近一個月后,又有文章為“背鍋”的外賣澄清,認為不要夸大數據。
沉默良久,外賣企業決定采取行動。美團外賣和餓了么近日相繼推出“青山計劃”“藍色星球計劃”,都倡議少用一次性餐具,用戶在點餐時可以選擇備注。
南方周末記者多方采訪發現,外賣餐盒使用量尚未有權威數據,公眾對于外賣影響存在誤區,減少外賣帶來的影響也并非易事。
外賣餐盒幾多?
2017年9月19日,餓了么聯合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在北京舉辦一場研討會,邀請了食品、包裝材料、環境等方面的專家和餐飲企業、餐盒制造商,就外賣食品包裝安全與環保問題展開討論。
這是外賣垃圾風暴后,首次由外賣企業亮相組織的會議。
“這篇網文本質上說的是可持續發展問題,換了名字出來抓眼球而已,理性的讀者都能夠明白。”張懌在研討會上回應南方周末記者。在餓了么的“藍色星球”環保計劃中,他主動擔起可持續發展實驗室的項目負責人。
要算清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