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江湖食物鏈,有人拋,有人守
交易所叫停之后,跟風進場的“小白”割肉離場;“守幣”的玩家轉而選擇別的交易渠道,比如數字貨幣“錢包”;還有的將目光投向海外的交易場所。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7年9月14日,國內最早的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比特幣中國發布公告稱,即日起停止新用戶注冊,并于9月30日關停交易所平臺,停止所有交易業務。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幣圈江湖:拋幣還是守幣?》)
交易所叫停之后,跟風進場的“小白”割肉離場;“守幣”的玩家轉而選擇別的交易渠道,比如數字貨幣“錢包”;還有的將目光投向海外的交易場所。
在幣圈的世界里,韭菜、礦工、社區、資深玩家、輿論領袖、ICO發起者、ICO平臺、交易所、資本力量等,從下到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越往上,被“收割”的可能越小。
在沈佳莉加入的三十多個數字貨幣微信群里,每天討論最多的話題,是“拋還是守”。
始于2017年9月4日的“幣災”,在十天后達到了高潮。9月14日-15日,國內前三大數字貨幣交易所悉數宣布關閉交易功能。這意味著如果不在規定時間內拋掉手中的數字貨幣,這些計算機代碼將再難交易。
但沈佳莉不愿意輕易拋幣。幾個國外的朋友通過國外二手交易平臺找到她,本來約好了收幣的時間和地點,但她最終還是放棄了。在內心,她不愿意相信數字貨幣“一幣一別墅”的黃金時代會就此結束。畢竟在一個月前,沈佳莉還沉浸在“躺賺”的興奮之中不能自拔。她的生財之道是參與ICO(代幣發行融資),類似股市里的“打新股”(參見《南方周末》2017年9月7日“整肅ICO”一文)。
然而,瘋狂的市場也令她無法淡定。“守寡容易守幣難”,這些天隨著行價暴跌,她所在的30多個微信群里已經哀鴻遍野,幾千個“幣友”發布了拋幣消息——誰也不能保證,那些數字代碼會不會成為“沒用的數字垃圾”。
ICO驚魂
幣圈本來就是一個“熟人圈子”,誰也不愿意因為幾百萬壞了圈子不成文的規矩。
ICO是被撕開的第一個口子。2017年9月4日下午3點,中國人民銀行、網信辦、工信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明確規定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各ICO平臺發布停止公告,并承諾退幣。
這一度重創數字貨幣的行情。根據coinmarketcap的統計,在公告發布后的24個小時,該網站統計的一千多種數字貨幣均出現大幅下跌,有的幣價甚至被攔腰斬斷,這一天被幣圈的人稱為“9·4幣災”日。但是,沒過多久,代幣的行情開始回暖,有的幣價超過了ICO被封殺之前的價格。
以比特幣為例,9月5日凌晨5點,其價格在幾小時內從4500美元跌至低谷4030美元,但此后又迅速攀升,在9月7日這一天幣價超過了4600美元。
這一輪“過山車”讓43歲的沈佳莉心驚肉跳。她總共持有價值130萬元的各種數字貨幣,到了9月5日中午,她手里的數字貨幣縮水了至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