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立憲是怎樣搞起來的
戊戌政變時,慈禧曾把提倡君主立憲視為大逆不道,而今則準備實行。短短幾年時間,其態度何以會有如此重大變化?
責任編輯:劉小磊
1905年廣西桂林的一個官方集會。主席臺橫額上有“立憲萬歲”四個大字。這說明“立憲”已是官方公開的話題
慈禧在義和團運動中闖下了巨禍,聲望極度下降,聽到民眾要求立憲的強烈呼聲后,不得不認真考慮。日俄戰爭的結局又使她看到,專制之國雖大,并不一定強盛。她對立憲雖然缺乏了解,但亦有商量的余地。她讀了張謇進呈的《日本憲法義解》,看到憲法規定的日本天皇權力很大,疑慮消了不少。同時知道過去推行的新政無濟于事,不能不另作政治改革的嘗試
1906年9月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皇帝的名義,發布了一道“仿行憲政”的上諭。這道上諭在敘述了中國國勢不振和各國富強的原因后寫道:“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涂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擬定,次第更張,并將各項法律詳慎厘訂,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務,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著內外臣工切實振興,力求成效,俟數年后規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
所謂“憲政”,就是民主的政治。當時的西方國家有兩種政體形式,共和國家實行民主立憲,如美國、法國等;有君主的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如英國、德國等。上諭中所說的“立憲”即指君主立憲。君主立憲就是制定憲法,將無限制的君主權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有無憲法限制君權,是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的根本區別。而宣稱“仿行憲政”,“以預備立憲基礎”,就是公開承認中國的政治制度不如資本主義國家優越,必須向外國學習,大加改革,為實行正式的民主政治打下基礎。
戊戌政變時,慈禧曾把提倡君主立憲視為大逆不道,而今則準備實行。短短幾年時間,其態度何以會有如此重大變化?這就需要從此前的國情談起了。
出逃途中下令實行新政
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慈禧太后欲加利用之,報復與之有一定矛盾的列強,于是下令開戰,結果大敗,北京淪陷,她急忙率光緒皇帝等人倉皇出逃,一直逃到西安方才穩定下來。1901年9月,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蒙受如此空前絕后的奇恥大辱,全國人民無不痛心疾首,有識之士均認為這是慈禧推翻戊戌維新、重用頑固守舊大臣所造成的惡果,紛紛要求她下臺。列強對慈禧的頑固守舊更加厭惡,曾想把她當作禍首處置。慈禧感到臉面丟盡,無法向天下臣民和反對開戰的光緒帝交代,相當懊悔。為博取列強好感,籠絡人心,保住統治地位,她在出逃途中即下令實行新政,接著設立了推行新政的領導機關督辦政務處。其后雖在某些方面做了一些改變,然而由于徘徊觀望、敷衍塞責的官員多,成績并不顯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