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里的那些“鬼”,都是怎么消失的
在數量上,國產恐怖電影正攀上歷史最高峰,但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都沒有“鬼”。
1988年的《胭脂扣》,是第一部在外國電影節獲獎的香港鬼片。
如今中國內地公映的“鬼片”,沒有出現真正的鬼,而是“疑心生暗鬼”或者片中人物“裝神弄鬼”。這類電影被影迷們稱為“偽鬼片”,在中國電影史上由來已久。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中國電影里的那些“鬼”,都是怎么消失的。
在數量上,國產恐怖電影正攀上歷史最高峰。
2017年的前八個月,中國內地共上映國產恐怖片27部,占上映電影總數的9%。
論口碑,這些電影大多慘不忍睹,豆瓣平均評分僅為2.84(豆瓣評分滿分10分,理論最低分2分)。
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都沒有“鬼”。
鬼片,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盛極一時。它們雜糅恐怖、功夫、喜劇、文藝、愛情元素,產生了《倩女幽魂》《胭脂扣》《僵尸先生》《開心鬼》等經典之作。
2003年,香港內地電影深入合作的CEPA協議簽訂,香港大導演紛紛北上拍片。根據內地規則,電影里不能出現鬼。
其實,這遠不是“鬼”消失的全部原因。香港電影創造過千姿百態的鬼,它們的命運也各不相同。
B影評界認為,1986年《僵尸家族》的人物設定,借鑒了1982年美國科幻片《外星人ET》
僵尸“進化”
僵尸是中國電影史上年紀最大的鬼,初生于1936年的香港電影《午夜僵尸》。
遙相呼應的是,當時好萊塢電影里出現了吸血鬼和復活木乃伊。動蕩的1930年代,人們恐懼戰爭,在東西方電影里,創作者找到了異曲同工的表達方式——拍鬼。
1974年,中國僵尸和西方吸血鬼在電影《七金尸》中并肩作戰。
這部電影由香港邵氏電影公司與英國漢默電影公司合拍。片中,中國僵尸首領邀請西方吸血鬼共同作惡,最后被人類消滅。
這是首部全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