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美學革命,因雜器而起
近幾年,由于不少日本制造顏色寡淡,線條簡潔,氣息冷感,于是“性冷淡”也成為日式美學的又一標簽。無論是 “無印良品”、“優衣庫”等風靡全球的品牌,還是光之教堂、東京國立美術館等現代建筑,設計均簡單利落,給予人低調樸實之感。
責任編輯:吳悠
明明是簡單不過的紙張構造,手帳卻要考量到許多細枝末節。
談及日本設計,不少人會馬上拋出“樸素”、“極簡”、“純粹”等關鍵詞。近幾年,由于不少日本制造顏色寡淡,線條簡潔,氣息冷感,于是“性冷淡”也成為日式美學的又一標簽。無論是 “無印良品”、“優衣庫”等風靡全球的品牌,還是光之教堂、東京國立美術館等現代建筑,設計均簡單利落,給予人低調樸實之感。
然而,日本的整體美學氛圍絕非僅僅體現于二三事物之上。一梁一木、一桌一椅、鍋碗瓢盆,無不直指返璞歸真,關注本質的設計哲學。正是最為人所熟悉的無名雜器,營造出閑適自由的氛圍,構建了日本社會簡約、自然的整體美學風格。
緣起生活
在日語當中,雜器,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使用的道具和器物。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講,即生活用品。雜器不為藝術而生,其宗旨是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便利。家具、燈具、廚具、文具等都屬雜器;農具、狩獵工具、捕魚工具、紡織工具等生產用具也在雜器之列;此外,成年禮、婚禮、葬禮等種種儀式相關用品,也能算入雜器范疇??梢哉f,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玩具,以及與信仰直接相關的物件,大部分物品都可稱作雜器。
古時候,人們主要通過狩獵、捕魚、開山、墾荒等生產活動維持生計。他們生活貧苦,且往往只在固定范圍內活動,因此多“因地施材”,利用大自然中隨手可得的材料,如木頭、麻草、泥土、石頭等制作器具。
竹條和稻草在人們靈巧的手下躍動,被編織成利于承重的籃子或背簍,表面遍布幾何圖形構造,精細耐用;泥土被拿捏成厚度適中的碗碟狀坯體,在窯中燒制時沾上柴火的灰燼,碰撞出微妙的顏色;雁皮、三椏等融于水后,經過攤薄、晾曬等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