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品牌再度“瘦身”引領行業風騷
近日,茅臺高調發布新的《品牌管理辦法》,標志著中國酒業品牌管理思維進化論走過工匠思維、銷售驅動和設計驅動階段后,進入嶄新的讓消費者深度融合其中,真實體驗“文化消費品”的“心智融合階段”——
中秋臨近,殊榮不斷。
茅臺不僅入選“亞洲品牌價值第一榜”,還繼續蟬聯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世界品牌五百強”中“最古老品牌”。正是品牌價值躍升至歷史最高之際,茅臺卻做出讓外界頗為驚訝之舉——“瘦身”。
2017年9月26日,茅臺集團在新《品牌管理辦法》發布會暨宣貫會上公布,僅保留59個品牌,并成立品牌管理委員會。
“總體來看,茅臺集團品牌國際化經營運作有待加強,產品出口品種及數量仍然有限,利用品牌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和開拓市場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子公司品牌缺乏核心競爭力,品牌使用不規范。”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做出要求。
塑造好品牌是企業發展的真諦。“我們把品牌管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指出,當前品牌經濟的到來,注定了品牌強則企業強、品牌亂則企業弱,茅臺要內強管理、外塑形象,將茅臺充分融入品牌經濟的大環境,在融合擔當中凝聚品牌發展共識,不斷獲取新的生命力。
國酒茅臺再次推動“中國品牌管理思維進化論”。
“瘦身、美容、養顏”又進一步
“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導。”正如世界品牌實驗室主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Mundell)教授所言,“所有的品牌都在期待著消費者的認同。”
多年來,為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億萬平民百姓,以茅臺為代表的高端白酒“平民化”趨勢明顯,尤其在“一超攜多強”的產品陣營打造中,雖然形成了從省內市場到區域重點市場,再到全國市場的產品梯級覆蓋,但品牌家族成員也日顯臃腫。市場上各類“茅臺”系產品盤根錯節,對消費者的口碑認知和茅臺旗下核心品牌造成一定的沖擊。
“要毀滅一個品牌,最輕易的方法,就是把這個品牌名稱使用在所有事物上。”世界著名營銷大師艾·里斯曾做出警世判斷。
茅臺集團極早意識到“品牌稀釋策略”的危害。早在2006年,針對品牌管理中的“認知迷茫、管理松懈”問題進行反思,重拳出擊“運營商魚目混雜、違規宣傳泛濫、產品開發無序”等亂象,茅臺集團就出臺第一版《貴州茅臺酒廠集團品牌管理辦法(試行)》,正式拉開品牌清理整治的序幕。
十年后的今天,“瘦身、美容、養顏”又進一步,茅臺集團以“壯士斷腕”之決心加強品牌管理。
當天的茅臺集團《品牌管理辦法》發布會暨宣貫會上,茅臺集團法律知保處處長劉世仲介紹說,僅2017年上半年的品牌“瘦身”行動中,除貴州茅臺酒外,集團各子公司使用集團知識產權的酒類產品品牌數,由原有214個品牌2389款產品減少到現在59個品牌406款產品。
其中,醬香酒公司從34個品牌277款產品縮減至11個品牌96款產品;習酒公司品牌數量從原有的22個品牌320款產品縮減至10個品牌66款產品……循環產投公司原有的6個品牌84款產品目前已全部停止運作。
茅臺《品牌管理辦法》還就品牌使用范圍、許可程序、使用規則,以及品牌培育與維護、品牌管理工作的監督與考核等都做出了明確規定。
茅臺集團“品牌減負”之戰初見成效。
“清理多余的品牌與產品,能夠有效保護茅臺集團主品牌價值不被稀釋,規范市場秩序、優化品牌資源。”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同時,有利于茅臺集團聚焦高端、中高端白酒市場,為中低端醬酒留出更多市場發展空間。
然而,茅臺也清楚地知道,“品牌減負”并不是簡單的“做減法”,而是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文化是品牌生長的沃土”
2017年7月,茅臺正式推出“嫡系族譜”,其品牌管理思路及品牌建設著力點已初見端倪。隨著《品牌管理辦法》的發布,茅臺集團的品牌發展之路從“瘦身”向“強體”上轉變。
做品牌是企業最高的商業智慧,是把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但是,對于一些企業家來說也是一場賭博,不少企業追求“海市蜃樓”忽略質量和管理,而倒在“虛幻品牌”的路上。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要堅持品質始終是硬道理,只有靠質量才能贏得市場,靠品質才能贏得未來,靠精品才能應對風險。”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多次強調,要堅持傳統工藝,嚴守質量底線。
茅臺以質量立企。筆者受邀參觀茅臺酒廠了解到,一瓶普通茅臺酒從投料到出廠要經過30道工序、165個工藝環節的錘煉,至少歷時5年。“崇本守道、堅守工藝、貯足陳釀、不賣新酒”,這在當前產品供不應求、產品緊缺的市場環境下更彌足珍貴。
“食品安全大如天。”茅臺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李保芳指出,加強環境保護,茅臺不碰生態高線;規范宣傳推廣,分清誠信界線以塑造和彰顯品牌引領效應。
“品牌”正是茅臺五大核心競爭力之一,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
當前,幾乎所有品牌都在期待消費者的認同,白酒行業尤為側重“品牌文化”的塑造,或高貴或典雅,或親情或友情,來印證其希望獲取的品牌附加值。
作為中華老字號,茅臺酒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過程中淬煉出的文化瑰寶,具有巨大的品牌、經濟和文化價值,是百年商業大浪淘沙留下的珍品,是中華傳統文化與商業的結合,是中國歷史的見證者,是民族精神的發揚者,是中華文明的傳播者,中國民族品牌的代表。
“文化是品牌生長的沃土。”數年前,茅臺集團發布的《迎接文化酒時代的春天》一文中就闡述道:當知識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時,文化對于酒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日益凸顯。
從此,中國白酒業迎來孕育著深刻質變的全新發展階段——文化酒時代,引得同行競相效仿,紛紛從各自的歷史中追尋品牌的價值。
隨著新《品牌管理辦法》的最新發布,茅臺再領行業風騷。這也標志著中國品牌管理思維進化論走過工匠思維、銷售驅動和設計驅動階段,進入嶄新的“心智融合階段”——消費者深度融合其中,真實體驗賞心悅目的“文化消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