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書包”火了,聽障兒童家長卻有話說 我們不想孩子“被特殊化”
“做公益,要了解我們真正需要什么,別只為了博人眼球?!?/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宗恕
早發現,早治療,是幫助聽障兒童融入社會的必要方法。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做公益,要了解我們真正需要什么,別只為了博人眼球。”
聽障孩子在隨班就讀后,應避免“僅僅在形式上的融合”,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應盡快建立配套的課程來輔助聽障孩子實現“全面融合”。
“開車的朋友們,如果在行駛途中看到了背橙書包的小朋友,請放慢車速,因為他們是有聽力障礙的孩子。”2017年9月18日,北京語聆聽障兒童家長服務中心主任洪浩猛的手機里刮起了一股橙色旋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紛紛被“橙色書包”刷屏。網絡上,該消息經鹿晗、陳小春等多位明星、大V轉發,得到廣泛傳播和粉絲點贊,被稱為“最暖心的公益”。
此時,作為聽障孩子家長和多年從事聽障兒童康復工作的公益人,洪浩猛卻有些尷尬,很多親朋好友轉發了上述信息,還悄悄發私信問他:“聽障孩子真的聽不到嗎?”
在洪浩猛成立的一個500人聽障兒童家長群中,相關討論一刻也沒有停息:家長們費心勞力、花重金給孩子治病,不就是希望他們可以恢復聽力、早日融入健聽人的社會嗎?如此“區別對待”豈非讓多年來提倡“去除特殊化”的努力付之東流?
“護身符”還是“貼標簽”?
“橙色書包”公益計劃(下稱“橙色書包”)由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發起。該基金會秘書長助理葉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中國,0至14歲的聽障兒童總數已超過460萬。但由于聽力缺陷,他們不能準確感知從遠處行駛而來的車輛,交通出行的危險系數較健聽孩子更高。
“有家長和聽障者表示,走在路上,后邊的車按喇叭,沒有及時躲避,經常會遭到斥責甚至辱罵。與聽障者相關的交通意外也時有發生,這令家長們很揪心。”葉飛說。
在“橙色書包”的策劃者看來,項目初衷是為聽障兒童提供交通安全的“護身符”。之所以選用橙色,是因為橙色明視度高,非常醒目并較易被發現,且在工業安全用色中帶有“警示”意味。策劃者還期待,橙色書包能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橙色關愛文化”,傳遞人人關愛聽障兒童的理念。
南方周末記者從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了解到,自2016年3月3日項目發起至今,“橙色書包”已向包括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河北、山東等地的特殊教育學校、聾校、言語康復中心等機構,逾萬名聽障兒童發放了橙色書包。
令主辦方意外的是,“橙色書包”走紅網絡后,質疑之聲也隨之而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