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為何能長盛不衰?
續執政12年之后,開啟第四個任期,長享民眾的信任和托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責任編輯:聶寒非
從根本上講,領導人和所領導的國家與人民之間,實際上是一種互相造就的關系。像阿根廷這樣崇尚激情的國家,自然就會產生庇隆和克里斯蒂娜這樣的總統;德國人嚴謹務實、略帶刻板的性格,則成就了默克爾的長盛不衰。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環顧世界,政治領袖民望低迷、施政阻力重重是一個普遍現象,和民眾的蜜月往往只存在于選舉結束后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后就難以為繼,迅速變得不受待見。默克爾能打破這一魔咒,在連續執政12年之后,開啟第四個任期,長享民眾的信任和托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2017年9月25日,德國大選結束,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獲得了32.5%的選票,保住了議會第一大黨的地位,盡管未來要進行艱難的組閣談判,但默克爾第三次連任德國總理已成定局。
環顧世界,政治領袖民望低迷、施政阻力重重是一個普遍現象,和民眾的蜜月往往只存在于選舉結束后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后就難以為繼,迅速變得不受待見:馬克龍當選法國總統4個月,支持率就下滑到40%,57%的人不滿意他的表現。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奧巴馬、穆爾西等近年來當選的幾乎所有領導人身上。
默克爾能打破這一魔咒,長享民眾的信任和托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德國經濟一枝獨秀
為了提升德國的競爭力,默克爾的前任施羅德政府提出了“2010議程”,進行了痛苦的福利制度改革。默克爾上臺后延續和采納了不少施羅德當年的措施,德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軌道。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陷入持續的動蕩,經濟高速增長、人人都能受惠的樂觀主義時代一去不復返。
美國自2000年以來房地產和虛擬經濟的高速發展,對制造業產生了明顯的擠出效應,導致了“鐵銹地帶”的產生,而在那里生活的大量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失業白人男性,正是把特朗普送進白宮的重要力量。英國脫歐的發生,也同樣離不開經濟的誘因,脫歐就不用再給歐盟交“份子錢”,這筆錢可以投入英國的醫療保健系統,脫歐派就靠著這套并不嚴謹的說辭征服了很多人的心。2017年4月的大選,法國傳統建制勢力之所以一蹶不振,也和法國經濟持續多年的低迷和失業率的居高不下有關。而經濟狀況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民眾抱著極高的期望值選擇了領導人,一年半載看不到實效,民意的反彈就是必然。
而默克爾領導下的德國完全不存在類似的現象。多年來,德國制造業始終保持領先地位,占GDP近1/3;失業浪潮席卷世界,歐洲一些國家接近一半青年失業,隱藏著重重社會危機,德國的失業率卻處在近百年以來的最低點,默克爾2005年剛上臺時德國失業人數高達500萬,現在只有250萬。2016年,德國GDP增速達1.9%,創5年來新高;出口總額為1.21萬億歐元,貿易順差2529億歐元,創歷史紀錄;政府財政在連續3年收支平衡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