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偽”與“冷熱”:對儒學熱的觀察與思考
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近幾年來,部分學者一直在推動教師節改期。
責任編輯:戴志勇
(本文首發于2017年9月28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9月28日是孔子誕辰日,近幾年來,部分學者一直在推動教師節改期。2013年9月5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也提出了此議。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晚清至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徹底反儒反傳統潮流,在逐漸“反者道之動”。但近些年的儒學熱里,的確又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有學者說,儒學是“包著破布的金子”,哪些是破布,哪些是金子?這需要嚴謹扎實的學術研究,才可能穿透成見,接近正確判斷。本文對儒學熱中的庸俗化與商業化進行了比較直率尖銳的反思,供讀者參考。
警惕狹隘的保守主義
采訪人: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學熱、儒學熱興起,但好像目前已有人指出其中的庸俗化和商業化傾向。您對當下中國出現的“儒學熱”有一種冷靜的思考,在您看來,國學和儒學熱的庸俗化和商業化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什么要對國學熱、儒學熱保持一定的警惕?
彭國翔:我在本世紀初即指出了國學熱、儒學熱中商業化和庸俗化問題。例如,2006年12月28日的《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了我的“儒學復興的省思——緣由、問題與前瞻”。在這篇文章中,我專門表達了對儒學熱中存在問題的看法,明確提出了“商業化”“庸俗化”的判斷。該文和其它相關文章與訪談一道,后來收入我的《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這些文字都是在一個全球視域中聚焦和反省儒學的精神價值與時代課題。再比如,2008年1月,北美碩儒狄培理(W. T. de Barry)(1919-2017)教授在哥倫比亞大學組織召開了題為“Classics for an Emerging World”的研討會,當時正在哈佛訪問的我應邀參加,提交的論文就是反省當今儒家經典教育的問題。該文2009年也曾經提交德國漢堡大學紀念漢學講座100周年的學術研討會,后來以“Inside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in Mainland China: The Vicissitud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as an Example”為題,發表在德國的Oriens Extremus。文中我再次強調了商業化和庸俗化對于國學和儒學以及社會大眾的危害。我的看法,包括你問及的商業化和庸俗化的具體表現,以及為什么要對國學熱、儒學熱的商業化和庸俗化保持警惕,在這兩篇文章以及相關的文字中,都有表達。
采訪人:學界與民間結合或民間自發的儒學活動近年來也方興未艾,一大批以講授傳統蒙學和儒家經典、普及儒家文化為主的書院、私塾和讀經班在各地出現。您怎么看當下的書院、私塾等國學教育機構?您可否在這里談一談,在當前的儒學研究和儒學普及過程中,還應該警惕或注意哪些問題?
彭國翔:我先從后一個更大的問題談。研究與普及中應該警惕和注意的問題,需要分別說明。
儒學研究中要注意的問題,眼下令人擔憂的主要是狹隘的保守主義。當然,盲目崇洋,隨著西方學者的研究范式起舞,甚至在中國人文學科研究中也“一切惟泰西是舉”,目前仍是不少學者,甚至一些表面上以保守主義面目示人的學者實際面臨的問題。這種“從人腳跟轉&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