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爛劇入手,收割中國大媽
收割中國大媽,開始成為如今中國商人們最重要的生意。
《武神趙子龍》
上一輩人在歲月這把殺豬刀的摧殘下,也許皮膚日漸松弛、發際線日益變高,但是手中積累的資本卻讓他們成為“香餑餑”。除了影視劇,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瞄上了這個“專一而又守舊”的群體。
知道(nz_zhidao)和你聊聊,市場上收割老年人的生意經。
作為大名鼎鼎的電視劇頻道,央視八套曾經是“裹腳布”劇的大本營。而“裹腳布”劇,自然是又臭又長的。這些劇動輒百八十集,講的不是大家族之間勾心斗角的故事,就是小人物家庭之間的家長里短,甚至還有從主角年輕奮斗到孫子長大成人繼續奮斗的故事。“個中翹楚”就是講了好幾代人故事的《意難忘》系列,不僅有意難忘1、2、3,就連再續意難忘都有2部,整整807集!無數個晚飯時間,盡管桌上的菜色不一樣,但是桌子對面的電視機用面播放著同一部電視劇。
中國大媽才是電視遙控器的掌控者
近年來,隨著國外影視劇、網劇吸引了一大波年輕觀眾的注意力,各大衛視也都使出了看家本領,被“裹腳布”劇支配的恐懼已經成為歷史,反而出現了一些能夠在電視和網絡雙平臺大殺四方的“爆款劇”。以去年一經播出就話題度爆棚的《歡樂頌》為例(數據來源:CSM Infosys),雖然在衛視平臺剛剛進入前十名,但在當月網絡電視劇排行榜卻進入了前三甲。
都說《歡樂頌》劇情緊貼都市生活受到了諸多年輕人的追捧,然而結合雙屏觀眾年齡構成來看,網絡平臺的覆蓋人數不過是電視平臺的1/4,而為《歡樂頌》的絕對收視率做出貢獻的主力軍是中年甚至是老年人。
盡管國產劇類型題材較為多元,但是不同人群的內容偏好迥異。玄幻、言情更加吸引青少年受眾,而歷史、革命和都市題材則更受大年齡受眾的歡迎。
在國產劇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電視劇有兩個“萬古長青”的題材,一是家庭倫理劇,二是諜戰劇、抗日劇。為什么?因為電視劇的受眾絕大部分還是“兩低一高”——低收入、低文化、高年齡。
近代革命、當代都市、古代傳奇三大題材仍為熒屏主流,占據電視劇播出時長80%以上,這些熟悉的配方恰恰也是為了迎合成熟觀眾的口味。尤其是大量年輕觀眾轉向視頻網站觀看劇集的當下,年長的觀眾才是“電視機前的忠實觀眾”,電視劇也還是要為看電視的人服務。而他們的最愛恰恰就是這些不那么五光十色、甚至帶這些狗血氣息的生活,燒腦的劇情、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難以預測的結局對于他們來說看起來太吃力,一些熟悉的套路反而是消遣的絕妙好物。這些劇情作為一種“可預測的結果”恰恰滿足了中老年人們消遣娛樂的最原始訴求。
《歡樂頌》
管住錢包可比遙控器難多了
上一輩人在歲月這把殺豬刀的摧殘下,也許皮膚日漸松弛、發際線日益變高,但是手中積累的資本卻讓他們成為“香餑餑”。除了影視劇,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瞄上了這個“專一而又守舊”的群體,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微信支付全民化的時代,很多中老年人也可以輕松操作這些曾經是小年輕們專屬的“高科技產品”了。于是越來越多退休在家或者是想開創副業的大爺大媽們也開始炒股、投資,做起了小生意。而直銷則為中老年人枯燥乏味的退休生活加入了廣場舞之外更加誘人的光彩。于是,越來越多的大爺大媽投身商海,追求更加刺激和年輕的life style。前有ICO爆紅中國大媽們跟風殺入,引得監管部門急急叫停;后有微商和直銷代理風生水起,遍地開花。
收割中國大媽,開始成為如今中國商人們最重要的生意。
其中,金融公司和保健產品是中老年人最容易深陷的泥潭。從本質上來說,被騙源于受騙者內心的需要。按需行騙已經成為職業騙子們的共識,既然中老年人年紀大了身體總有些問題,那就從保健品能包治百病的角度讓他們乖乖掏出錢包;既然有些大爺大媽不滿足于固定的退休工資,那就編造一個天花亂墜的發財機會讓他們無法拒絕。有數據顯示,以健康為誘餌的騙局最容易讓老人上當,在受騙人群中達到73.3%;其次是以發財為誘餌的騙局,達到48.4%。
近年來,老年人因為保健品和投資被騙的新聞層出不窮,就連國外學者也得出了中老年人更易被騙的研究結果。據美國(Stanford Center on Longevity and the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s Investor Education Foundation)的一項研究顯示,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受騙幾率更高,較40歲的人群受騙的機率高34%。中老年人不僅是最易被騙人群,其被騙產生損失往往也是最大的。不少人生活中十分節儉,他們可能會因為沒早點去超市排隊買到打折雞蛋而懊悔不已,但是他們卻會毫不猶豫地就把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幾萬甚至幾十萬交給完全不認識、只是套近乎的“理財公司”,或者是一下子花幾千、幾萬塊去買包裝粗糙、效果幾乎沒有的保健品。甚至有很多老人在被騙光積蓄之后,懊悔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越來越多的大爺大媽們賦閑在家除了逗逗貓狗、照顧孫子,日常休閑恐怕只剩和老伙伴們跳跳廣場舞了,但是隨著而來的是一種越來越弱的被需要感,所以會產生“如果我能少麻煩點家里人,如果我能給家里人賺更多的錢,那我就是更有價值的,家里人也會更愿意見到我”這樣的想法。許多人說,老年人被騙是因為太缺乏子女的陪伴,而那些騙子正是利用了她們內心的空虛和寂寞,化身為溫柔的砒霜讓他們一口一口喝下去,甚至有的老人即便是被騙之后也一口咬定自己是心甘情愿的。
除此之外,互聯網+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時候,也讓銀發族們陷入更大的恐慌。沒有人愿意被時代拋棄,在年輕人們享受著移動支付、智能手機的便捷時,還有很多中老年人成為了這個網絡世界的邊緣人群。很多大爺大媽們不甘心,“別人動動手指就能辦好的事情,我們往往要花更多的錢去辦,還要花費很長時間去排隊、等待,最后還不一定能辦好。”可是觸網對于他們來說真的會是一件好事嗎?肥沃的市場同時也讓很多壞的種子得以扭曲地生長,但初學者們往往難以辨認這些惡魔果實。
在我們提倡尊敬老人的時候,也該想一想,與其用這種將他們框定在舊有生活方式尊敬他們,倒不如充分考慮中老年人的需求,讓他們也能在這個便利的時代中獲利,而不是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