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川有天下人
包括張賢亮在內,這些各地移民是如何在銀川平原上落地生根的?讓我們追溯前塵,講述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
責任編輯:楊嘉敏
秋天的銀川,黃河岸賀蘭段一片金色,成片的水稻已經開鐮收割,好一派塞上江南的景色。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張賢亮在書中回憶起初到寧夏時的情景:“那時,我在寧夏農村舉目望去,幾乎無一不是古代場景的再現……農業勞動……洋溢著原始的淳樸。”
包括張賢亮在內,這些各地移民是如何在銀川平原上落地生根的?讓我們追溯前塵,講述他們悲歡離合的故事。
如今,石小元已過耳順之年,對自己的一生仍不無感慨。1958年,他隨父母從北京來到銀川,至今記得火車??吭阢y川站時的情景:窗外沒有站臺,只有大片白花花的鹽堿地。
1958年9月22日,遵照文化部的指示,中國京劇院四團全團由北京遷至銀川,成立寧夏京劇團。石小元的父親石天是當年的第一任團長。中國京劇院四團,又稱“老四團”,麾下有李鳴盛、班世超、殷元和等京劇名角。在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他們曾以《鬧龍宮》一劇獲得舞蹈一等獎,許多演員分別獲得了羅馬尼亞“星”勛章、波蘭“金十字”勛章、捷克斯洛伐克“伏契克”獎章和“反坦克”獎章。
幾十年后,這些人的子女大都留在了銀川,過著普通銀川市民的生活。退休前,石小元是寧夏京劇團的副團長,妻子則在老年大學教京劇班。家中的一面墻上,掛滿了寧夏京劇團演出的照片,有些已經微微泛黃。
“前兩天剛剛送走班世超先生。”石小元面色凝重地說。班世超,富連成科班出身,曾隨李少春、梅蘭芳演出,馳名京津滬。隨中國京劇四團來到寧夏后,先后在石嘴山京劇團和寧夏京劇團工作。
“可以說,當年支寧的那批老藝術家基本都不在了,”石小元說。
當年與中國京劇院四團一起支寧的還有歌舞團、話劇團和雜技團等。除了一些秦腔戲班子,寧夏如今上規模的文藝團體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支寧的產物。銀川市文化東街上曾有一座大雜院,被當地人稱為“文化大院”。里面住的都是支寧文藝團體的演員。對石小元來說,每天清晨,吊嗓子、練聲、壓腿、翻筋斗的場景,伴隨著他的大半生。
老城西南角有個上海新村
與石小元一樣,今天很多的銀川本地人都是父母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或自治區成立前移民來的。當時,為了發展寧夏,國家不僅動員解放軍就地轉業、復原,還有計劃、有組織地抽調大批干部、職工來到寧夏。據《中國人口·寧夏分卷》統計,僅1950-1957年,平均每年就有3.6萬人遷入寧夏,這其中遷移到銀川的人口占了絕大部分。
位于銀川老城區西南角的“上海新村”是當年上海移民的聚居群落。在這片多少有些破落的老小區周邊,至今能看到旗袍店、杭幫菜和鄉謠酒吧。小區里還有操著上海話的老人,經過一爿改衣服的小店,讓人恍然以為走在上海閘北的老城區里。
1958年11月,8歲的孫永保隨母親徐旭英從上海來到銀川。徐旭英是上海五金廠的職工,為幫助寧夏建設自己的工業體系,國家決定將一批廠礦整體搬遷到寧夏,徐旭英就是隨廠搬遷的一員。
幾十年的日子宛如一夢,直到晚年,徐旭英才說服自己:把這把老骨頭留在銀川的土地上。不過對于在銀川長大的孫永保來說,偏僻的銀川卻早已比千里之外的上海灘更像是故鄉了。
小時候,孫永保常去唐徠渠陌上玩,在那里朝東望去,銀川城盡收眼底:滄桑雄渾的西塔和北塔,高高矗立在城西和城北。坐落在城郭四周的是四個城門樓,維系著斷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