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大腦顯著不同嗎?
一個得到普遍認同的假設是,男女兩性的大腦存在顯著差異。但有爭議性的最新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的大腦都是一個兩性特征共存的嵌合體。
責任編輯:朱力遠
畢加索《戴帽子的女人》??茖W家認為,“男女大腦大不同”的觀念更大程度上源于大眾文化,而非科學研究。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一個得到普遍認同的假設是,男女兩性的大腦存在顯著差異。但有爭議性的最新研究顯示,大多數人的大腦都是一個兩性特征共存的嵌合體。由此引發的爭論令神經科學界激蕩不已,也對人們看待性別差異的方式提出了質疑。
2009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達芙娜·喬爾(Daphna Joel)決定教授一門性別心理學課程。為了備課,喬爾花了一年時間廣泛研讀有關大腦性別差異的研究文獻。最初,喬爾也認同一個普遍性的假設:正如性別差異造就了兩套完全不同的生殖系統一樣,性別差異也造就了男性和女性兩種不同的大腦。
隨著對相關文獻的深入研讀,喬爾發現了一篇觀點相反的論文。這篇論文是由美國羅格斯大學的特蕾西·肖爾斯(Tracey Shors)及其同事在2001年發表的,論文主要涉及大鼠腦中的一個細小結構:腦細胞上名為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的微小突起,其作用是調控大腦中電信號的傳遞。論文作者的研究顯示,當雌激素水平升高時,雌性大鼠的樹突棘會變得比雄性大鼠多。肖爾斯還發現,在對大鼠施以急性刺激(如尾部電擊)時,雌雄大鼠腦的反應完全相反:雄鼠腦中的樹突棘會增多,而雌鼠腦中的樹突棘則減少。
針對這個出人意料的發現,喬爾提出了一個大腦性別差異的新假說,在這個已經充滿爭議的領域又挑起了新的論戰。她提出,我們不應該去推測哪些大腦區域存在性別差異,而是應該將大腦看作一個由多變的兩性特征組成的“嵌合體”(mosaic,她賦予了這個詞新的意義)。這種多變性本身以及兩性行為的重疊(具有攻擊性的女性、富有共情心的男性以及同時具有兩種特征的男性和女性)都表明,人腦無法籠統地歸入兩種完全不同(即二態性,dimorphic)的類別。喬爾認為,人類頭骨下這團1.4千克重的物質非男也非女。喬爾與特拉維夫大學、德國馬普人類認知及腦科學研究所和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合作伙伴一起,為1400多個受試者的大腦做了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和分析,以驗證前述觀點。他們證實,這些人的大腦大多同時表現出男女兩性的特征。她說:“我們無論男女,都同屬于一個兩種特征高度混雜的種群。”
2015年,喬爾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持有同樣觀點的科學家將其視為該領域的一個突破性進展。英國阿斯頓大學的認知神經成像教授吉娜·里彭(Gina Rippon)寫道:“這一結果是對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發起的一次重要挑戰,我希望它能夠打破21世紀的傳統研究格局。”
同時,也有研究性別差異的資深科學家竭力反對喬爾的觀點,他們不但對喬爾的研究方法和結論提出異議,更對她明顯的女權主義表示不滿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