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農村小學教了18年書
長時間的兩地分隔,低頻率的無效溝通,是導致留守兒童和父母親情淡化,甚至產生隔閡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彭文燕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我在農村小學教了18年“留守兒童”》)
作為一名在農村學校從教18年的小學教師,留守兒童和我息息相關。我與孩子們朝夕相處,目睹了他們的困境和掙扎,孩子們的父母,往往也無奈而辛酸。
“留守兒童不好教”,不少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很多留守兒童性格內向柔弱,遇到困難束手無策。他們時常孤獨自卑,很少有人嘗試走進他們的內心。他們渴望關注和被愛,卻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傷害。由于缺乏引導,他們的行為習慣會出現不同程度偏差,一旦脆弱的自尊心受傷,便會消極懈怠,甚至會對身邊的人產生怨恨。如果沒人關注到他們心理和行為的變化,不能及時疏導,問題就會愈演愈烈,形成惡性循環。
父母之愛,對每個孩子都不可替代。一個溫暖的懷抱,一道慈愛的目光,一句鼓勵的話語,都勝過長篇大道理。但在家承擔監護責任的親人們因事務繁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