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碼】古典與生命經驗的相互激活
這便是人們常說的工夫修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blockquote>責任編輯:戴志勇 實習生 彭文燕
在布拉格廣場的教堂屋頂和查理大橋的青銅雕像上,我領悟到同樣的道理。圖為清晨查理大橋上的人們。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2017年暑假參加了何乏筆(Fabian Heubel)教授組織的系列工作坊,收獲頗豐。先是在布拉格查理大學與畢來德(J.F.Billeter)教授和楊儒賓教授、賴錫三教授等師友研討“莊子與氣化主體”,然后到黑森林深處的托特瑙山讀海德格爾,接下來在法蘭克福大學與孟柯(Christoph Menke)教授探討“力量的習練”,最后在魏瑪包豪斯大學做書畫工作坊。我記錄了一些心得,下文是其中的兩則。
其一,在法蘭克福機場等布拉格航班,與臺灣書家林俊臣博士談書法。他說到古典的日新和生命經驗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