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電視劇看多了, 一聽癌癥覺得就要死”癌癥科普“網紅”談治癌誤區
中國人看待癌癥,特別大的一個問題是獲取知識的渠道很雜亂,會從周邊的人、微信、電視劇或者網上來獲取信息,有些人電視劇看多了,一聽癌癥覺得就要死。
責任編輯:何海寧 實習生 潘秋杏 姚瓊 蔣夢筱
在新書發布會上,李治中與讀者交流。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中國人看待癌癥,特別大的一個問題是獲取知識的渠道很雜亂,會從周邊的人、微信、電視劇或者網上來獲取信息,有些人電視劇看多了,一聽癌癥覺得就要死。
科普最難的地方,是如何讓知識文化程度比較低或年齡大、靠經驗生活的人認識和了解這些知識。很多人告訴我,自己看了書覺得特別好,但拿給父母卻不受歡迎。
要經得起科學和數據的檢驗,這對中醫、西醫都應該是一樣的標準,不能因為它是祖國傳統文化,就給予超人的待遇。
雖然我常說美國的醫療優勢,來美國就醫我不反對,但應該區分哪些情況應該來,哪些情況沒必要來。就我接觸到的出國就醫的人,絕大部分都沒有必要來。
一個認定自己是悲觀主義者,相信“偽科學和謠言對我們父母一代的影響已經不可動搖”的華人科學家,卻堅持在中文世界做癌癥科普,希望下至10歲、上到80歲的讀者都能看懂。
一直以來,缺乏科學依據的健康養生流言很流行。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寫科普文章、做科普講座、出科普書籍,成為了健康信息汪洋中的一股清流。
李治中,更多人知曉的是他的網名“菠蘿”,美國杜克大學癌癥生物學博士,知名跨國藥企研發人員。這位癌癥科普作家2015年作品《癌癥·真相:醫生也在讀》,獲得“2015中國好書”和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2017年9月,他帶著新書《癌癥·新知:科學終結恐慌》回國,并在三個城市做了科普講座。
自去美國讀書并定居后,李治中就對國內知之甚少,但在一個兒童癌癥的會議討論上,他猛然發現,祖國不僅在癌癥治愈率上和美國相差懸殊,在癌癥認知上更存在巨大的空白及誤區——這讓身為人父又研究癌癥的他感到憂心。他試圖用中國的搜索引擎尋找正確的癌癥知識,卻發現“確實難找到靠譜的信息”,因此一邊和朋友們做了一個介紹兒童癌癥信息的網站,一邊開始寫癌癥科普文章。沒想到一下子成為了“網紅”,癌癥科普寫作也一發不可收了。
每天朝八晚六,還要接孩子放學,通常在晚上九點以后,李治中才會開始科普寫作。不算高產,一般每周只寫作一篇文章,但篇篇都在微信上大受歡迎。但相比“網紅”,他更愿意形容自己為“一線科學家”,科研是他的本職工作,科普只是“帶有一點點情懷,想要改變祖國一些不太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