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試點:三權分離撬動農地入市

“把農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開,確權登記,就可以拿著經營權去貸款?!?/blockquote>

責任編輯:馮禹丁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實習生 王海云 韋雯

依托于大城市周邊的地理位置,海鹽形成了“家庭農場”為主體的新型農業模式。圖為一家草莓農場開展采摘活動。(南方周末記者 李在磊/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把農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開,確權登記,就可以拿著經營權去貸款。”

至2017年6月,海鹽已流轉的20多萬畝土地中,辦理抵押登記的達5.02萬畝。

雖然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違約率要遠遠低于商業貸款,但是這筆唯一出現的壞賬,還是給他們敲響了風險警鐘。

8年前,浙江嘉興市海鹽縣率先為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將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探索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

2015年,國家以試點的形式肯定了海鹽的試驗。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自2015年12月28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海鹽等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物權法、擔保法關于集體所有的耕地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

距離2017年12月31日的試點期限還剩下兩個多月時間,海鹽農經局提供的數據顯示,至2017年6月,海鹽縣已流轉的20多萬畝土地中,辦理抵押登記的達5萬畝;全縣已發放農地抵押貸款“農鉆通”403筆,累計貸款余額4.34億元。

“家庭農場”遍地開花

海鹽縣地理位置獨特,地處杭州灣穹頂部,正好位于上海與杭州兩座大城市中間不遠的位置。這里地少人多,工廠密集,鄉鎮企業較為發達。

嘉興市海鹽縣通元鎮豐義村的馬偉華,2001年開始在自家農地上養羊的時候,種莊稼已經成為村民們可有可無的收入來源,“種地不賺錢了,家家戶戶都有人在廠里上班”。

中國人民銀行海鹽縣支行副行長王欣,是海鹽農地入市改革的參與、見證者。他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由于收入反差大,再加上人均耕地面積小,種莊稼成為不劃算的經濟行為。“要是把人工也算進去,種糧食有時還賠錢。進工廠上班比種地強多了。”王欣說。

2004年左右,海鹽縣的耕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拋荒”現象,有人則從中看到了機會。

馬偉華曾做過村委會主任,他發現養羊的經濟效益遠遠高于種地,于是專業搞起了這一行。最早的啟動資金來自銀行貸款,找人擔保貸了三萬多,從十多頭羊起家。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自家農田不夠用之后,他開始向周圍鄰居“收地”。“其實就是私下里流轉,開始時只能零散的三五畝的收。”馬偉華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2007年左右,國家層面開始倡導土地流轉,海鹽農地從私下流轉,發展為向村集體大片承租,馬偉華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