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武器優勢明顯提升,這才是最該擔心的”

采用軍事手段去解決一切國際紛爭,實質上是以國民安定生活為代價換取短暫和平的假象。

責任編輯:姚憶江 實習生 李曾卓

空軍殲-20戰機被認為是中國最先進的裝備之一。(賁道春/圖)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

九月初,美軍首次制定了關于在南海“航行自由”行動的計劃表,據該計劃表,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每月將執行兩到三次“航行自由”行動,但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南海自由航行行動總共僅四次,這是否預示著中美兩國、兩軍關系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的急劇惡化?特朗普政府的“美國優先”論調會對我們產生怎樣的影響?對兩國關系的現狀我們又會如何應對?

曾于第13屆香格里拉峰會連發四問反擊美國防長,軍事科學院中美防務關系中心原主任姚云竹將軍接受專訪,并就強軍背景下的中美兩國關系進行了深入解析。

中美雙方的戰略互信和需求有限,兩軍交流會比較謹慎地集中在低級別、小規模、非傳統安全領域,作戰行動層面的合作不會有太大突破。

朝鮮半島問題現在比較緊迫,中美在朝鮮半島有共同利益也有利益分歧,因此雙方一直無法全心全意地合作,但也不會全力以赴地對抗。

采用軍事手段去解決一切國際紛爭,實質上是以國民安定生活為代價換取短暫和平的假象。

中國面臨的威脅,是美國把資源集中在顛覆性技術上,一旦成功,美國的武器優勢就不只是一代(二三十年)的距離,而是革命性的提升,這才是最該擔心的。

受訪人:姚云竹少將

采訪人: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田栩冰

霸權邏輯下的不公平法案和例行行動

南方周末:特朗普上臺后,美國海軍在南海的“自由航行行動”一度停止,但特朗普政府最近批準了在南海開展“自由航行行動”的年度計劃,推進反導系統部署、“攪局”南海等行動,針對性較強,加上特朗普的個人性格因素,不少人對中美軍事關系走向表示擔憂。您如何看待中美軍事關系中的消極因素?

姚云竹:海湖莊園會晤是中美關系的一次重要實踐,中美軍方高層進行了接觸,之后中美關系一直穩定發展。

談及消極因素,美國此前南海自由航行行動的停擺,并不是出于特朗普的謹慎,而是出于政策審查。奧巴馬時期,美軍的每一次自由航行行動都要報批白宮,跟政治捆綁;特朗普政府時期,該項權力被下放給國防部,作為例行行動,而非針對中國的政治和外交回應。

但是,美國所謂自由航行不只在南海,它挑戰了世界的每一處海域,針對的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規定的“各瀕海國可有12海里領海”,要求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