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攪局者”徐永光
“康徐之辯”或意味著中國公益行業內部分野之始,但爭辯本身,有益于幫助公益組織和公眾審視公益未來發展的方向。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魏晞 劉婷婷
徐永光。
(本文首發于2017年10月5日《南方周末》)
創始人檔案
這是一個凝聚“初心”的構想。
中國公益慈善正在蓬勃發展,其間的成績和困惑,可圈可點。作為中國公益事業的前行者,他們身上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有哪些值得探討的“苦果”經驗?把這些故事、經驗及思考記錄下來,以啟發公益新人。
從本期開始,公益版將陸續聚焦這些公益機構有著特殊經歷的創始人。
“康徐之辯”或意味著中國公益行業內部分野之始,但爭辯本身,有益于幫助公益組織和公眾審視公益未來發展的方向。是公益向右越來越接近商業,還是追溯公益應該回歸利他本源?是公益人道德潔癖、不敢跨界,還是擔心資本會無邊界地侵蝕公益?
“我就是要沖擊,沖擊得公益行業的人都坐不住,看看他們能不能絕地反擊,不然這個行業還行嗎?”徐永光說。
“希望工程”創始人、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熱銷的新書《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近日引來康曉光公開的“嚴厲批判”——萬言長文《駁“永光謬論”》??禃怨猬F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也是徐二十多年的朋友。
在康曉光看來,徐永光完全站在了商人立場,從“利己”角度出發,以商業之長批公益之短,其危害還在于進一步沖擊了第三部門(即“通過志愿提供公益”的NGO或NPO)存在的根基。
康文言辭激烈。“我不想傷害永光。”他說。但徐之言論對處于成長和轉型中的中國公益事業傷害巨大,他不得不撰寫萬字長文“以正視聽”。
近年來,徐永光多次在各種公益論壇上講社會企業。他認為在能夠形成商業模式的領域中商業效率更高,這類民營非企業單位應重新注冊轉型為社會企業,公益應當像商業那樣玩。因為這一次出書,徐永光又一次打上了一束束追光燈。
他出現在新書發布會講臺旁,說話時笑容可掬。提出“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社會企業”“把解決社會問題當成有利可圖的機遇”時,他總是依次舉出“首先、第二、第三”的分析。臺下反對者與贊成者一樣多,但都或站或坐,聽他說完。
“希望有人能駁倒我。”徐永光對南方周末說。
康曉光發表《駁“永光謬論”》長文后,瞬間在公益人的朋友圈刷屏。這回徐永光倒不想辯論,他只是就康文其中幾點作了簡短的書面回應。兩人看似交鋒,并不完全交集。
“僅此一篇,就此封筆。”徐永光寫道。
社會企業之爭
2017年8月21日,北京。
徐永光剛結束《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發布后在各地參加活動的密集行程。一名公益人士去南都公益基金會辦公室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